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63

[ 张克中 文选 ]   

“活动体验”:贵在亲历和参与

◇ 张克中

  “活动体验”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之一,2005年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来备受关注,围绕这一呈现方式组织的教学活动也一直是广大教师争议的焦点问题,因此,厘清这一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探索符合这一呈现方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成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时五年的课题攻关过程中,我们对“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原理,“活动体验”教学面临的基本问题,实施“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路径,“活动体验”教学基本的课堂范式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归理分析、实践研究和理论总结。本文试图就概念、问题、路径等方面为“活动体验”教学作一陈述,以期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什么是“活动体验”教学?“活动体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是我们在实施这一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之所以会面临诸多困难,许多时候不是教学技术的问题,而是教学认识的问题。
  “活动体验”教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而非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描述。它首先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在这个概念中,“活动体验”是核心内容,而在“活动”与“体验”的关系中,“体验”是“活动”的目的,“活动”只是“体验”的方式和手段。“活动体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亲历和参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直接经验中收获感情和意识。“活动体验”教学鼓励学生把直接经验的获得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也要整合转化成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体验”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体验的存在和发生,使得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和理性范畴,学习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最终指向了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教学革命,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活动体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经历,同时又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的角度,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对文本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学生只有最终获得了体验和发现,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活动体验”教学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教学方式之一,不仅直接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而且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任。
  
  一、“活动体验”教学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活动体验”教学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来,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许多教师受理念、认知、习惯、技能、手段、考试评价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活动体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具体到语文教师在“活动体验”教学上的表现,典型的错误有如下表现:
  对教材专题中“活动体验”这一呈现方式视而不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有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他们多半认为“活动体验”教学是语文教学口号花样不断翻新的又一种表现,拒绝对这一呈现方式做必要的思考和研究,以经验无声地对抗到来的课改。比如《沁园春•长沙》,有些教师就无视教材把这首诗歌已经置于“活动体验”的专题教学框架内,仍然把它作为一个传统篇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讲解。
  新课程提出了一大堆让多数教师感到棘手的新理念,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有偏差或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教师常常不敢、不愿或不能对具体的学习材料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例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的最后一个板块是“设计未来”,这是学生在礼赞了青春生命,体验了青春激情之后,要大致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明确自己青春使命的一个板块,这个板块应该是有关庄严话题的一次活动体验。教材给出的材料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多数老师选择的是方案B即《我的五样》这一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本来应该是一堂严肃的活动体验课多数教师上成的却是一堂游戏课,学生在选择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东西时出现了诸如“足球”、“金钱”、“地位”、“电玩”、“汽车”等等选项,课堂上不时爆发出轻松愉快的笑声和带有反讽意味的掌声。从人文的角度上说,学生选择“汽车”作为自己一生的最爱也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这样的选择不是在严肃的思考中得出的,不是在深刻理解了青春的使命后得出的。作为学生,他们应该以为什么是珍贵的?作为子女,他们又以为什么是珍贵的?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又该选择什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再来做一次活动体验课,我想所有的玩笑和浅薄都不会再出现在语文课堂上。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许多教师面对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知该作何回应,我们居然已经不能给出起码的价值判断。今天,不管社会价值再多元,新课程再怎么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再怎么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教师再怎么应该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学生再怎么有深刻丰富的参与体验,我们也不能在课堂上充当孤独的“失语”者。教师不能因为是“活动体验”教学就可以在学生面前无所适从,这种允许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教师却做无语观察者的教学行为貌似平等,实则是课堂话语权的简单移交,是从一种教学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教学极端。
  对“活动体验”教学的认知存在理解上的误差。“活动体验”教学倡导的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不断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在体认、内省后实现学生自主精神生长。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只注意了或者说过分关注了学生的“活动”而忽视了“体验”,或者以为只要有“活动”就会有“体验”。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相信未来》一诗时,为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左右两边分开读、男女生轮流分诗节读等等。课堂看起来很热闹,所有的学生都活动了,也实践了,但他们却没有“参与”,更难有体验。因为集体诵读这种形式更强调“合作”下的整齐划一,本身就忽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学生个体在情感态度上很难有全身心的投入。在集体诵读形式下,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是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的。而类似的错误凡诗歌教学几乎皆如此。
  教师教学素养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对“活动体验”教学的规避。所谓“规避”是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呈现方式进行教学,与先前谈到的一些教师对教材“活动体验”这一呈现方式视而不见不同,现在是教师面对“活动体验”文本教学时,限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刻意回避了一些施教难点。他们或是选择其他的材料代替教材内容以组织教学,或是把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全部充当传统意义上的范文一篇篇地分析讲解。比如《不自由,勿宁死》,有些教师不是把它作为演讲的材料,而是把它视为一篇演讲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与分析。还有些教师在处理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时,就是简单地组织一场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演讲比赛。这种“规避”现象,是教师清醒下的有意为之,他们在处理文本教学时明显感到了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不得不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回避自身的专业缺陷。
  
  二、基于亲历与参与的“活动体验”教学路径
  
  针对“活动体验”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用三年的时间作了诸种努力,现在,多数教师已基本掌握了 “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要义,成功开发了一批各方反应良好的“活动体验”课例。
  基于教师开展“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专业基础问题,我们认为,相较于专业基础技能的缺陷,专业认识更应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比如组织“活动体验”式诗歌教学,多数教师不具备诗歌诵读的嗓音条件,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其实,教师不具备某方面的教学素养不代表此类文本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开展,这个时候更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要义,更能体现师生在“活动体验”中共同成长的价值,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放下架子,克服心理障碍,敢用声音表达自己的理解,真正视教学活动为平等的对话活动。在诗歌的“活动体验”教学中,只要师生双方都用自己恰当的声音地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解,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诗歌“活动体验”教学是成功的。
  有些课,只有教师的认识到位了,课堂教学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比如《白发的期盼》文本教学,有人最初坚持认为只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不对的。真是这样吗?这是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的“问答之间”板块,这个板块文本教学的指向就是训练学生的提问和倾听能力。具体到《白发的期盼》,就只是经过训练,学生能明白如何在语言现场倾听,如何在倾听中捕捉重要的声音信息。除此外,再精彩的内容都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明白了这一点后,《白发的期盼》就没有滑向文本意义的理解。
  再如《不自由,勿宁死》,这是“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在演讲厅”板块里的一个学习材料,它的教学指向就是训练学生演讲的基本能力,如果把文本教学的精力又放在主旨分析上,那肯定是错误的。如何上演讲课?我们认为,教师在演讲课上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点,学生能否在众人面前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脱稿演讲,能否借助语气、手势、眼神辅助演讲,是否学生在演讲前后有变化,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了。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些,那他的演讲课就是成功的。
  诗歌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界定为恰当声音的呈现。这里的“恰当”更多指向基于诵读者在把握文本意义和自身诵读条件上的声音恰当,诵读者可以普通话不准,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诗人的情感传达出来,能让他人感受得到。做到了这些,《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诗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体验”文本教学也是我们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十八岁和其他》,我们就没有在传统的课堂上完成,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学习材料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去完成。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并不是置身局外,他们要先读完全班五十几个学生的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之后再与一些父母沟通让他们修改书信内容,统一把各位父母的信交给各位学生阅读,完了还会向学生要求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谈谈读信后的感受。文本真正教学完成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全部在课外完成。在这一“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付出非常大,不仅阅读了全班来来往往的一百多封信,而且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他们探讨的话题、交流的深度、沟通的方式和父母眼中学生的反应,有时候还要向家长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向家长传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等等。
  如上课例,都是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并倾力解决的案例,有些,已经成为较有影响的案例,我们希望这些尝试能为“活动体验”教学带来真正的帮助,给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带来崭新的教学方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

“活动体验”:贵在亲历和参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