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75

[ 石文美 文选 ]   

散文阅读教学的美育

◇ 石文美

  散文是一种充满美的魅力的文体,它强烈而执着地以讴歌真、善、美为自己的毕生艺术使命,天使般地引导人们驱散黑暗,追求光明。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一直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在这琳琅满目的美的散文世界里,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散文独特的美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诵读语言感知美
  
  叶圣陶先生称“文学就是组织得很惬意的一连串的语言”。被称为“美文”的散文,因其篇幅短小,它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高尔基说过:“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散文的语言是优美精粹的,它熨贴——用词准确,语句通达;自然——流畅自如,朴素而不藻饰;简洁——洁净单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和谐——变化多姿而又高度统一,浓淡疏密,张弛缓急,配制有序。风格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具其妙。它具有音韵美,这样一种由语言的内在的旋律与节奏等所构成的音乐美,是通过语句的参差错落、文白相糅、骈散结合、回环反复、词语重迭等手法造成,它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铿悦耳,抑扬顿挫,流畅起伏,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让学生诵读,直接感知文本,感受情意,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以己心会文心,“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在潜移默化中便可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如此。审美感知能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特别是关键词关键句,又能从整体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使学生受到语言的感染熏陶,在情感的愉悦和欣赏的快乐中提升审美情操。
  
  激发情感领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更有以情动人的特殊作用,人间各种美好的感情,都成为散文的表现内容。因此它具有情韵美——情韵就是感情的韵味,它是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的融合,暗暗透入文学中来的一种情调和气氛。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运用词、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描绘了荷塘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绘声绘形绘色,传递出作者此时的惬意与陶醉,字字珠玑、声情并茂。这样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文体,睹物思亲,触目伤怀,情郁于中,一个人的主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一篇篇散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散文中美的形象,汲取到美的力量,认识到美的本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现行教材里写人记事的散文,有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有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写景记游的散文,有描写景物,记游经历,也抒发感情,讲述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自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把他们的感情调适到最饱满最充沛的状态,使之碰撞与交融,获得情感、智慧和意志的体验,领悟美的深蕴,丰富人生阅历。
  
  进入意境体会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家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景)交相融合而体现在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我们知道生活和反映生活的散文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优秀散文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必然会是绚丽多彩的。构成意境的因素包括景、情、画面、氛围、诗情、画意、哲理、情趣等,其中景和情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情与景是密切交融的,那景是融进了作家感情的景,是情中景;那情是凝聚在作品描写的自然与社会生活景观中的情,是景中情。教材中所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其意境多姿多彩、引人入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沐其情。如《神的一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自然、逼真、传神地展现了瓦尔登湖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的风光,写出了瓦尔登湖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的美丽与神韵。作者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这种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画面,是“物”“我”完美的交融和统一,寄寓了作者对自然风物的无限眷恋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文字是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其语言质朴、凝练、意味深长,包含着无尽的哲思。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差,如何通过审美感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怨或怒,使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事物与作者思想感情融合而产生的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呢?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入境”的引导,使学生“动情”,即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来释词解句,攻疑化难,使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味,使学生调动视、听、触觉品赏声、韵、美,享受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的同时,触摸人物的理想,把脉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
  
  驱遣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美,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散文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使物象灵光闪现,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要善于利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散文再加工,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把文字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感知形象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更要对色彩、光线、音韵、节奏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祖国山川颂》写“日出”的这节,生动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也通过光线的变化,来写晨曦的特征,这里的形象是阳光的,感情是欣喜的,画面是明朗的,光线变化是动态中的,读者可依靠文中光色的细微变化展开想象,从而认识事物。很显然,前面的画面是由空间的若干色点来组成的。太阳初出是红光满面的,但当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后,它的笑却成了金色的,从红色到金色,反映了阳光在不同时间差的变化,这无疑是一条线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学上的光谱图,轻度的差异都分辨出来了。若不是作者对事物观察得那么细致,感触得那么入微,是难以如此准确表现出来的。“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如是说。教学时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境界,使读者产生赏心悦目的精神愉悦。
  
  把握形象理解美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散文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我们要披文入情,缘情悟理,把握形象,抓住精髓。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心灵美;从声光色形的悦耳、悦目、悦心中把握景物的形象、色彩、趣味,看到一草一木上所渗透的作家的思想情感;并把形象的感受与对本质的理解结合起来,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领会形象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感染学生,培养其审美意趣,并通过对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作品的学习,将形象中的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引导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江南的冬景》一文,“冬”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冬景”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从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到旱冬闲步图,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作者紧紧围绕“可爱”做文章,那么读者就应该抓住“可爱”这一形象来理解文章,抓住它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就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西地平线上》一文,西地平线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线的方位。西地平线给我们交代了作者看落日的地方是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发震撼性的感受,并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三次“落日”景象,在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地描绘中,进一步地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的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运用比较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普遍存在。运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把握并突出这一点,能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熏陶。散文中,优秀的形象有很多,有人、有物,有伟人、有平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当代的,美丽纷呈。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外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加以区分,让他们在反差中认识、体验和评判,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愉悦,在认识上获得一种提高。《鸟啼》一文,“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作者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呼唤和讴歌,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散文短小精悍,要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描绘出一个大地方,并不容易。特别是写好北平,老舍也觉得很难。但《想北平》这篇小品文,老舍还是做到了。这在于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惜。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老舍在用心拂拭自己挚爱的收藏。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极为熟练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北平对于他的独特意义!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心中惦念着的,还是北平。他说人家的城市笨拙、喧闹,北平庄重、有人情味:多明显的地域情结啊!一边是世界各大名城,一边是自己生活的北平,这样的比较显然让人期待一些特别的意义。其实,就是局部的遣词造句也可以通过比较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塘上月色”这一段,为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他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思索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读写结合表达美
  
  散文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着人生哲理,通过体会和咀嚼,可以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感和写作的启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相结合,相得益彰,既可以强化阅读所得,又能使阅读得到延伸。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阅读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表达是目的,阅读可以借鉴,内容的、形式的,宏观的、微观的……都可以。如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引导同学们学技法,写片段,品语句,作仿写;训练脑力,关注社会现实;训练眼力,以小见大;训练笔力,合理安排材料详略、次序,“事”“情”结合,并把所学的点点滴滴都发挥出来,甚至让标点符号都成为情感载体,在文章中参与情感表达,如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等。
  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它在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富含更多的美育因素,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值得品味。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创设美的情感氛围和心理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蕴涵在课文中的美学元素,运用散文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等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理解与掌握文本,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美之中,增强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和怡情养性,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取得好的教学的效果。
  
  (福建省龙岩一中;364000)

散文阅读教学的美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