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59

[ 张锐 文选 ]   

教育断章

◇ 张锐

  一、闲抄课文,肌肤之亲
  
  近来养成一个蠢习惯,拟在课上讲的课文或精彩段落,要一字一句誊在方格纸里。想象中,百转千回辗转绵延后,便和文字有了肌肤之亲或切肤之痛。落笔前是萍水相逢,素昧平生。收笔后,已历几世几劫沧海桑田。字里行间多少文字冷暖都沉潜在誊写时的起承转合之中。以“文抄公”的身份再回过头来讲课文,即便亦步亦趋,总比隔岸观火来得真切吧。
  
  二、人老枯黄,良有以也
  
  某些老师,尤其是一些女老师,终身学习意识淡薄似乎也是不得已。整日周游在繁杂教务和柴米油盐之间,还要带孩子,纵然有些才情,也被生活销蚀殆尽,到头来教的书和自己的容颜一样人老枯黄。除非她在生活上是个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可惜算不得好妻子好母亲,或许可以旷达地拂去他人闲言碎语口诛笔伐,可到底于心难安。
  有些同行,所有的意义只是为试卷而活。苍白的脸庞一经白花花的试卷掠过,瞬时容光焕发,一笔笔红钩红叉,漫山遍野都是她如火如荼的喜悦,或者这些载满了分分分的题目在他人看来不值一哂,可是对她而言,是她生命的全部。而当最后一张试卷阅毕,她仿佛是卸了妆的戏子,苍白而憔悴。眼花缭乱的红笔勾勒出的万里山河,在一声叹息里,西风残照,山河冷落,岁月忽已晚。
  
  三、课堂之“秀”,何罪之有
  
  某位同行似乎对公开课一直心存偏见,忽一日针砭时弊,对公开课下了一字按语:秀。意谓仅仅作秀而已。这位同行的课我听过不少次,以内容翔实见长,却鲜有通脱跌宕之致,所以,上得了柴米油盐的实用课,却难有文质兼美、妙手而得的好课叫好又叫座,故而愤愤不平。
  我想,能否把作“秀”的秀字,挪到“秀外慧中”的语境中去体味商榷。
  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就一篇容量相当的课文,起承转合间通透而有韵致,行云流水的互动,师生相得益彰的映衬,刹那间碰撞的火花,最后一瞬间定格在使人蓦然回首的结束里。至此,风生水起,万象惊寒。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积其十几年,能有十几出似折子戏精彩的好课,自然是幸事。而这样的课在内容充实底蕴深厚之余,必然也是和自己驾驭课堂的方式息息相关,而这方式不妨就可以理解为“秀”字,或语言言简意赅、错彩镂金,或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或是见缝插针的提醒,或是高屋建瓴的指点,又或者只是宕开一笔闲闲数语,虽看似无关紧要,却是千里伏线,意味深长。如果这形式,这所谓的秀,和内容水乳交融一气呵成,那这秀字,又何罪之有?
  公开课确实在读书甚少的氛围里,有流于哗众取宠的危险,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为有人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一并把传说中的虎虎生威也一脚踹掉。
  
  许多人之所以耿耿于怀公开课的秀,而将按部就班的课奉为质朴自然,与其说是脚踏实地,毋宁说是在某方面不思进取,甚至是才情有限。这样的才情,借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的现成话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周作人也说,表达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表达,表达的姿态如何,或许更有意思。而一堂课的内容或许大同小异,但配料得你来,火候也得你来,只此起承转合间的调度里方能见出匠心所在。谁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谁在自出机杼匠心独运,尽在这一线之间。正所谓“螺狮壳里做道场”,能耐全凭自己来。
  所以,当众人对一堂毫无新意按部就班的习题课也呈上媚俗之词时,我只好避到走廊一角抽烟避难。
  
  (盐城市明达中学;224002)

教育断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