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体验课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生动有效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这类活动,集体验、思考、探究、表达多种训练于一体,呈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带领学生参与其中,教与学均受益无穷、收益无限。
《长江三峡》是入选高中教材多年的经典课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已数次接触过这篇课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老课文该如何新上?语文课上的活动体验该如何展开?学生怎样活动才能达到学而有效的目的?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并完成了一次语文活动体验课,自觉颇有收获,作一概述与简评。
《长江三峡》是一篇典范的游记散文,作家刘白羽以清新优美的笔调向读者形象描述了三峡的独特风光,文中的语言激情奔涌,华彩丰赡,用词色彩绚丽,修辞神魄飞动,极易感染青春洋溢的高中学生,并使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因而对文章的赏读教学基本是不费神力,激情朗读之后,理解便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是检验学习效果环节,我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与素质能力设计了两节活动体验课,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一次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第一节课的流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听配乐、赏画面、拟标题,限时(三分钟以内)欣赏若干三峡风光摄影图片,同时根据画面内容拟出精美标题。由于是全方位调动感官,又有听音乐、看美图的直观刺激,学生便积极忙碌起来,耳听、眼观、脑转、手记,一扫原来的清闲,半节课下来,他们便“硕果累累”了。即便如此,我并没有作罢,一不做二不休地转入第二阶段的训练,让学生集中欣赏三幅图片,要求仔细观赏,并以最优美精致的语言写一段解说词。下半节课,教室内更趋安静,伴随着《三峡情》的动人乐音,同学们遐想联翩,文思泉涌,笔力十足,至下课之前都已圆满“交卷”。
第二节课,我将其定为成果展示课。课前,对已批阅完毕的课堂作业进行整理分类,将优秀习作编辑成专题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评。在这一过程也分两个阶段完成,期间均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方式展开交流与评价。当《山魂》《雄山壮水》《与山共舞》《山水十八弯》《听水落九天》《夹缝中的脉搏》《水的情思山的梦》《绿水青山总相宜》《山水茫茫路遥遥》《映日江水别样红》《泛轻舟、游碧河、揽青山》等精彩标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此时,我便趁势让大家自由评点,并让作者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与体会,之后进行小结性评价。至此,第一阶段展示内容告一段落。第二阶段是赏析解说词,我也精选了下面几篇优秀习作,逐一展示,逐个评析。交流程序是先由习作者激情朗诵,再由同学即兴评点,接着安排作者介绍思路,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性评价。
“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伟人的胸襟,船在透着光芒的绿波上,缓缓驶入大山的胸怀,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直逼而来,这是无私的山的赐予,它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了强烈的光线。穿过这令人思绪万千的通道,一幅崭新的天地在等待着你的融入。”
“两岸连山,缠绵不绝,直至看不见的远方。山一程,水一程。山矗立着,水环绕着山行,轻快地、婉转地唱着千年不绝的歌谣。薄雾笼寒水,蓝天下的山水究竟如此了多少岁月?”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无,只能如此评价。两岸高山巍峨,犹如两位老人静坐弈棋,那中间的江流就恰似摆开的棋盘。千百年来未分胜负的它们还要继续多久呢?远处云雾缭绕,更使它们多了一份不似人间的仙风道骨。”
读着这些优美的抒情文字,同学们再一次激动起来,这些原创文字都是他们于有目共睹的环境中创作出来,临场发挥的成功让大家体会到了学习的自信,这些学习成果的真实再现,无疑激发了同学们的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大家也进一步懂得了珍惜与尊重的重要,在评点分析这些习作时,都能努力去发现长处,并给予热情赞扬,即使指出不足,也能真诚地坦率地表达,令人信服并乐于接受。
语文教学中的活动体验课程,讲求效益与能力的呈现,上述案例仅是一种尝试,在这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学生动起来之后的巨大能量,他们的极具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令人惊叹,由此我也进一步看清了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之后的真实场景,这才是理想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者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学者聚精会神、马不停蹄。实在的忙碌之后,即是教而有所获,学而有所成,教学总相宜,教学定相长的局面得以出现,这样也将自然实现教者不需教,学者自会学的理想境界。
新课标教学活动体验课的教学精神,要求上成语言学习运用的活动实验课,让学生走入广阔的文学语言和社会语言的世界,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感受中领悟语言的内蕴,在领悟中体验语言的表达,在表达中提升语言的境界,如此循环,同学们才能不断创造出学习成果。鉴于此,我们教学者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平台,让他们在尽情的表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