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62

[ 席加宏 文选 ]   

语文教育与文化阐扬

◇ 席加宏

  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已证明,任何一个有着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民族,无不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教育。这不仅因为本民族的语文反映着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心理等文化积累,而且接受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也必须凭借民族语文这一基本的载体。语文教育中汇集着人类文化的许多要素,这种种要素中既有显形文化要素,如语言、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族、军事、自然科学等;也有隐形文化要素,如民族的价值规范,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因此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文化教育,文化阐扬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有一定的眼光,有一定的方法,就一定能引领我们的学生身入文化宝山满载而归。
  首先,要让语文教育成为阐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是爱国主义和集体观念。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倾向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既未看到外来势力的入侵,又未见到民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只觉得春光融融,河水泱泱,一切是那么美好;加上家庭和社会提供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又比较优越,因此他们很难有什么忧患意识,更难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国家的观念也流于淡薄。在他们的心中,国家、民族,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缺少深厚的根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要努力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培养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使学生树立起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爱国”是人之本,“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生“底色”中最亮丽的色彩。现实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上的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道德品质。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育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很多,其存在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古今作家们写下的诗词文赋中所记载的爱国事迹,所描写、歌颂的爱国者的品格、精神。如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风亮节正是对爱国主义的具体诠释。今文《始终眷念着祖国》中钱学森摈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报国的爱国深情。二是古今的爱国者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的,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的作品。早在《诗经•秦风•无衣》中一群热血战士就唱出了“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同袍”“与子偕行”的忠勇战歌,这里的爱国主义是与抗敌御侮联系在一起的。屈原的《离骚》中回荡着对祖国九死不悔的执著的深沉的爱的咏叹。今人闻一多《死水》中对祖国深沉的爱化作了对丑陋现实的熊熊烈火;艾青《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发自肺腑的诗句倾吐的是对祖国无比的眷恋。三是古今贤哲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所兴起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描写,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对泰山风光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自豪与热爱的情感,激荡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是通过对祖国历史与现状的由浅入深的介绍、描述,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许多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明史,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也有许多课文反映了近百年间中华民族遭侵略屈辱与挽救危亡的斗争历史,还有部分课文反映了共和国开拓进取,神州巨变的足迹。这些课文对学生都能起到极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其次,要让语文教育成为阐扬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
  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中的基本特质,包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等性格特征以及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劳勇敢,互敬互爱等品质内涵。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激励今天的中学生们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富强,广大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奋斗不息,表现了强烈的奋发进取精神。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树立了美政理想之后,就矢志不渝地进行奋斗,尽管在斗争中由于君王的昏庸,党人的陷害和小人的勾结,诗人历经坎坷却毫不气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种不妥协、不气馁,一直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精神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光辉写照。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父去世后不忘父亲遗志,立志要写出一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后因事触怒汉武帝而遭腐刑,肉体与精神均遭巨大打击,使他痛不欲生,但想到《史记》尚未完成,于是以古人发愤著书精神自励,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再看《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左光斗,《五人墓碑记》中的颜佩韦等人,一身正气,谈笑面对死亡,则是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民族性格的又一种具体体现。
  而品德教育则是语文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语文教育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的因素犹如地下矿藏,如果我们能见微知著,通过艰苦细致的发掘,就定可以把埋藏在课文深处,潜伏在文字后面的传统美德挖掘出来。如学习《边城》(节选),作者的理想就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描写的湘西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翠翠、外公、傩送、天保”等人都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传统美德。这些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着力点。
  再次,要让语文教育成为阐扬民主自由精神的载体。
  向往和平和幸福、追求民主和自由是千百年来点燃在中华民族心头永不熄灭的熊熊火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亮丽底色。包括不满腐朽黑暗,痛恨贪官污吏,反抗压迫剥削,向往民主自由、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等。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腐朽黑暗、反抗压迫剥削,追求和平、幸福的斗争史。从《诗经》的《伐檀》《硕鼠》到鲁迅先生的《祝福》《药》等,无不是以反抗压迫剥削,追求自由民主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为主旋律。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民主自由精神的咏唱。诗的末段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常为后人击节赞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节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歌颂了美好真诚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则予以无情的批判。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民族心理性格方面的弊病的揭示与批判,来表达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向往。如《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号召青年人创造出历史上没有过的自由平等的“第三样时代”;还有《祝福》对封建节烈观念的批判十分深刻,在祥林嫂这样一位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身上仍鲜明地呈现出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又次,要让语文教育成为阐扬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形态的文化要素的载体。
  概括分析,知识形态的文化要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政治文化知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起过积极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等,在这些选文中记录保存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如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政治思想,纳谏用贤及取信于民的为君之道,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以及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等等。当然古代政治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的,腐朽的因素,这些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对立的,往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的根源,如《窦娥冤》中揭示的吏治腐败正是封建政治的毒瘤,《五人墓碑记》中阉党专政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祝福》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无疑是对腐朽的封建政治文化的彻底否定。二是民俗文化知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印证着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诸如语言、服饰、居住、饮食、婚丧嫁娶、礼仪礼节等等,都与其他民族有很大区别。这些民俗文化散见于各类语文作品中。比如《鸿门宴》中项羽、刘邦、范增等人排列座次就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文化。而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更是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民俗,贾府门前的石狮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胡同文化》、《故都的秋》、《荷花淀》、《边城》等课文对对各种独具韵味的风俗的描写,也都让人回味无穷。三是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等。如“唐诗简介”“宋词简介”“现当代小说鉴赏”“古代小说鉴赏”“散文的艺术魅力”“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等知识短文,也是语文教育要传承的知识形态的文化要素。四是教材中的科技文化。科技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科技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有些课文直接介绍现代科技文化的成果,是科技文化的载体。我们读齐然尔曼的《空间和时间旅行》,课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给我们讲述现代科技“神话”,引领我们飞往广袤的太空,飞往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领略科技文化带来的新奇和乐趣;读霍金的《宇宙的未来》,就能了解课文里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了解那充满神奇魅力的科学世界。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4002)
  电话0515-88228622

语文教育与文化阐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