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61

[ 梁国祥 文选 ]   

“问题探讨”:重在激疑

◇ 梁国祥

  “问题探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20个专题中,除少数三种呈现方式混编的专题外,有5个专题以“问题探讨” 方式呈现。入选在“问题探讨”中的文章,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还是文章的样式,可谓是丰富多样: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有实用文也有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又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
  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看,“问题探讨”这一呈现方式的确立是与现代最前沿的教育学理论相契合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挖掘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强调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倡探究性、发现性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则明确提出“教育要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参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251—254页)
  “问题探讨”这一呈现方式的确立,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精神。
  正如一些教材主要编撰者所指出的那样:“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问题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值得注意且必须强调的是,在“问题探讨”中,入选的文章已不再是范文,而成了进行“探讨”的材料,教学也不再是传统的范文教学,而是凭借学习材料进行语文的“探讨”。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教学实践层面看,“问题探讨”重在“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才是“讨”——讨论并解决问题。
  
  一、“问题探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问题探讨”教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课堂教学缺乏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问题的生成性,换言之,便是“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师的预设,所谓的探究则是掌握着答案的“全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伪“探讨”。
  “问题探讨”教学与一段时间来所盛行的问题法教学似而不同。这些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性的成果便是传统的讲授法逐步被启发式的问题法取代,有些公开教学甚至出现了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但现行的问题法教学基本都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也就是说,课堂上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标准答案”)都是老师预设好并由教师直接说出(或投影出来),在“问题”前面,学生是完全被动的。
  然而,正如很多人所认识到的那样,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让学生从一篇课文(材料)中“探”出问题,特别“探”出“有价值”问题十分不容易(在生源差的学校基本就不可能)。如果教师课前不做必要的引导、铺垫,学生课前不做必要的准备,如果仅靠课堂45分钟进行“问题探讨”,那么学生“探”出的往往是浅表化甚至低幼化的问题,“问题探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而大大折扣。此外,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热烈表象下,不少学生其实并没有讨论的习惯,更不用说主动参与,如何让绝大多数(且不说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探讨”挑战着教育者的智慧。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激疑是“问题探讨”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路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问题探讨”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激疑上下足功夫。激疑的方式和手段因人(教师、学生)因文(教材)而异,以下几点是笔者在“问题探讨”教学中所做的尝试。
  (一)通过比较阅读来激疑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最容易激疑的:它至少让人产生“有何不同”和“为何不同”两个疑问。笔者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雷雨(节选)》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比较阅读来激疑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的。
  在教授《雷雨(节选)》前,笔者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雷雨(节选)》一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阅读中发现问题。通过认真的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两个版本竟发现10多处不同。比如——
  苏教版: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人教版: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苏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人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对通一出戏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阅读,自然会生成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每一处(组)语言(台词)的不同,在表现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上有何差异?从总体上看,《雷雨》的“苏教版”与“人教版”人物语言的这些差异,与主题表达有何关联?两个“版本”为何存在这样大的差异?哪个“版本”更好,或哪一个版本才是符合曹禺本意的《雷雨》?……
  在比较阅读和探讨以上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悟性高的学生发现,两个“版本”的所有不同之处,都是刻画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关键台词,比如上面的例句中,两个“版本”鲁侍萍的台词只有一字之差(“人教版”删掉了“傻”字),但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便有本质的不同。在探讨“哪个‘版本’更好,或哪一个版本才是曹禺的《雷雨》”这个问题时,许多同学认为,虽然两本教材在选用《雷雨(节选)》时都没有注明“有改动”,但相较于“苏教版”,“人教版”更可能是改本。但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直觉,缺少令人信服的分析,就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部分”依据:第一,从字数上看,“人教版”基本上就是“苏教版”得“剪接”本,或者说“苏教版”是“人教版”的还原本;第二,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的几处台词明显的不流畅连贯,甚至与常情事理相悖,人物的语言也太过生硬,不可信。应该说学生的探讨是有道理的,尤其是第二点,紧扣文本语言分析,有理有据。
  学生的探讨不只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有时还需要教师亮出自己观点,来提升探讨的层次。比如,学生在探讨《雷雨(节选)》两个版本的高下优劣时,很难站在人性的高度来分析,而这恰恰是认识问题的关键。
  人性是丰富而复杂的,人性中有些东西是超越种族、阶级的,因此用阶级性取代人性是荒谬的。“人教版”《雷雨》(节选)中的鲁侍萍和周朴园者两个人物,之所以给人以缺少厚度也不够真实的感觉,就是因为教材编者因为要突出阶级对立(或阶级斗争),而将这一对曾经真诚相爱且生下两个孩子的往日情侣意外重逢时,所产生的那一点点阶级之外或阶级之上的温情,给过滤掉了。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是缺少艺术生命的,图解政治、片面强调教育功能的“作品”是宣传品而算不得是艺术品。
  笔者在教授《辛德勒名单》时也是通过比较阅读来激疑的:将辛德勒与高斯(纳粹中校,管理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集中营的军官)作为善恶两极进行比较。通过“有何不同”和“为何不同”两大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同学们对人性的复杂性、“人性复苏”的艰难性,以及纳粹法西斯对人的扭曲和毒化,有了深刻地认识。
  (二)将问疑于学生作为必要的课前准备
  基于目前普遍的学情,发现问题式的课前预习比解决问题式(尤其是繁琐的预习练习)的课前预习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从学生的角度看,因思考而发现问题,因有问题而对课堂教学有所期待;从教师的角度看,了解了学生有哪些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在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前,笔者让学生把他们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来。结果绝大部分同学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观赏公开行刑的“看客”,现场由愚昧(“中世纪的人民”“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麻木、冷漠到感动的转变是否可信?这个问题很有质量,也极有挑战性——提问的同学其实是有答案的,那就是“不可信”。因此,探讨的过程异常热烈。
  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对雨果的思想、法国的文化及法国人的宗教信仰、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等要有相当的了解,限于篇幅,探讨的过程及结果从略。
  再如,在教授《逍遥游(节选)》前,有些学生提出: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么庄子本人是否是“至人”、“神人”,或是“圣人”?如果是,他写文章立言于世又怎么解释?这又是个高质量、高难度的问题。
  (三)在“板块”整合教学中激疑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同一专题里还分有几个板块;同一板块中往往选用两篇文章(选用一篇或两篇以上的很少)。在必修五的四个专题中,有两个专题为“问题探讨”,其中的五个板块,除“真的猛士”选用一篇文章外,四个板块都是两篇文章。同一板块中的文章论述的是同样的话题或主题,进行板块整合教学不但很经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某一话题或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作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差异在板块整合教学中必将产生碰撞——这便为激疑创造了有利时机。
  以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为例,这一板块的两篇文章为《报任安书(节选)》和《渔夫》,在板块整合教学中,学生提出:在人生的重大挫败面前,司马迁忍辱而生,屈原却毅然赴死,为什么如此不同选择却有着同样的伟大与不朽?再如,在“苦难中的尊严”这一板块中,培根的《论厄运》指出“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而周国平在《直面苦难(节选)》中指出“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于是,学生提出:培根与周国平有关对人生苦难的观点是否矛盾?如果矛盾,那么哪一个更有道理?
  总之,“问题探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激疑,反过来说便是,没有激疑就没有(或不是)“问题探讨”教学。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

“问题探讨”:重在激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