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人物”能言善辩,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即如淳于髡生动设喻,“振危释惫”;亦如优孟、优旃欲擒故纵,“抑止昏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话技巧同样妙不可言。司马迁赞之曰“此知(‘智’)可以言时矣”,即懂得抓住说话时机,适时而言,把话说得正合时宜。
一如“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其实,在优孟“摇头而歌”、正式进谏之前,他本来至少有两次可以开口进谏的机会:一是在孙叔敖之子告知情况之后,优孟可以直接去向楚庄王道明情况,直言进谏;二是在“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之时,优孟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即时而言。而事实是,优孟舍弃了这两次机会。我想他应该是有充分考虑的:若直言进谏,凭着他微贱的身份去跟高高在上的楚庄王“指手画脚”,结果很可能会横遭拒绝;若在楚庄王“欲以为相”之时即时以“楚相不足为也”一番话予以回应,那么楚庄王极有可能会觉得他不识抬举,从而龙颜大怒,接下来的后果恐怕只能是既误人又害己。
舍弃了这两次“机会”,优孟有自己的选择。一是“优孟衣冠”: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煞费苦心地模仿孙叔敖,目的就是“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其实他正是在为自己创设合适的进言机会。二是“归与妇言”:既是为了“以示慎重”,也是为了“托言妇口”,其实是在掌控最佳的进言火候,寻找更好的说话角度。
创设了合适的进言机会,掌控了最佳的进言火候,也找到了更好的说话角度,于是优孟适时而言,成功地“以一言而恤故吏之家”。
再如“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优旃与陛楯者有约在先,可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在“殿上上寿呼万岁”的时候“临槛大呼”呢?这个时机的选择想必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殿上上寿呼万岁”之时,按常理,秦始皇应该会很高兴,而龙颜大悦之时,又常常会善心大发、格外开恩:优旃选择此时为陛楯者求情,正合始皇心情之宜。另外,“殿上上寿呼万岁”,势必高潮迭起,热闹非常,而有了这一“背景”衬托,优旃“临槛大呼”这一嗓既不至于因为太突然而令始皇不悦,又可因为与众不同而引起始皇注意,进而注意到雨中站立的陛楯者:优旃选择此时“大呼”,又正合了背景之宜。
既合始皇心情之宜,又合背景之宜,优旃的“表演”可谓切准了时宜,从而巧妙地“以一言而怜陛楯者之寒”。
需要指出的是,从这些滑稽人物的说话技巧中,我们充分领略了他们的能言善辩、机智聪明;但透过言辞,我们似乎还能从言辞背后、从他们的心灵深处发现其他一些美好的品质——富有同情心,为国为民敢于仗义执言……而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激发、支撑了他们的言辞,丰富了言辞的内涵,增加了言辞的厚度与重量,从而使得“能言善辩”不仅仅是智慧灵光的闪现,更是人格魅力的绽放。
难怪司马迁要说:“岂不亦伟哉!”
(江苏省淮阴中学;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