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26

[ 袁明扬 文选 ]   

语文课不该仅是技巧

◇ 袁明扬

  在很多人眼里语文课堂是热热闹闹的,甚至还有人说语文课谁都能上得。也难怪每逢学校教学检查,不论是教文科的还是教理科的,大凡领导都会夹着一本听课录,往教室后面的凳子上一坐,就正经八百地听了起来,或笔记或沉思或洞察,煞有介事。课后还每每对语文教师耳提面命,谆谆教导。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语文的认知只是流于皮相,认为仅仅是技术层面师生互动,常常以学生朗读课文的方式、次数,学生的兴奋度等等表象来判断优劣。也就每每出现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所感慨“庸人孺子,见画必看,妄加雌黄品藻,本不识物,乱订真伪,令人气短”的现象。
  说语文课谁都能听我默然,因为语文课本来就是熏陶愚蒙;说语文课谁都能评我无语,因为生活中从来不乏庸人孺子;说语文课谁都能上我气愤,因为这是对语文的亵渎。
  因为语文课堂从来就是发散的,不像其他学科能做到很好的课前预设。语文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随时都会冒出奇异的念头,一个没有丰厚积淀的教师怎能应对。
  当然教师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外再讨论”一句也能脱身。很多所谓专家学者也常把这句话当作聪明有效的课堂智慧。但仔细去想,又有几位教师真的再去课外讨论的?再者,从学生角度考虑,灵光一闪的火花已经被这句话浇灭了,浓厚的兴趣之花蕾也被这句话掐碎了。这种隐性的危害着实很大。把语文课理解成一种技巧岂不可笑?
  语文课有文学味,也应有学术味,这是语文教师应该矢志不渝地来捍卫的。
  比如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翔”字,就有学生发问。书本底下注释为:“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文革时的毛主席诗词选里面则注释为:“翔,本指鸟儿盘旋,这里用来形容鱼游的活跃。”
  也有学生查《说文解字》:“翔,回飞也。”也就是“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我说《说文》中解释是翔的本意,但运用过程中又会有新理解,如古人“虽欲翱翔(《淮南子·俶真》)”中“翔”的注释为“直刺不动曰翔”。周建忠《楚辞讲演录》中就引了古人的解释“翼一上一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洪补)”。再有今天“滑翔”一词。
  经过这样的解说,学生深受启发,有学生概括的很精彩:“鱼用力扭体摆尾,以鳍击水,然后像弓箭似的弹射出去,直刺前行,速度很快。”也有学生补充道:“诗人眼中定格的是鱼儿前冲的瞬间状态,用‘翔’很精准,与前面‘击’字对举,很有力度。和下句‘竞自由’相吻合。”
  这样语文课似乎有了一点学术的味道,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的热情,也培育了学生心中对学术礼膜的种子。
  再如,上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课,就有学生发问:“第四小段中把‘未来’变称为‘她’,为何写到未来或美好的东西总用女性呢?”面对这样很有见地的提问,教师是决不能回避的。
  手头正好有周国平的散文集,其中《女性拯救人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尔库塞指出,由于妇女和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世界相分离,这就使得她们有可能不被行为原则弄得过于残忍,有可能更多地保持自己的感性,也就是说,比男人更人性化。他得出结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一个女性社会。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断言,如果没有人类历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得救。女性本来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质,例如情感、直觉和合群性,而由于她们相对脱离社会的生产过程和政治斗争,使这些品质较少受到污染。因此,在‘女人’身上,恰恰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为性别存在的‘女’,更多地保存和体现了人的真正本性。”
  我觉得这似乎是比较理想的诠释,干脆展示出来,学生也由先前的分歧而趋向认同。学生也从中明白了广泛阅读对开阔视野与提高认知的重要。
  仅用二例,足以说明语文课堂不只是热热闹闹,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技巧。语文的课堂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挑战,一个不爱学习的语文教师是很难在三尺讲台立足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人们对语文课堂的误解,要努力上出真正的语文味来。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