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34

[ 金晓涛 文选 ]   

融入自我,心心相印

◇ 金晓涛

  老舍先生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而欣赏人物则是读者的第一项任务。优秀的小说往往能让读者陶醉其间,化身为小说里的人物;优秀的读者能融入自我,让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心心相印”。
  
  一
  
  例子:《最后的常春藤叶》
  活动:我是他(以第一人称进行复述)
  目的:把握情节,走近人物世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入欧·亨利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篇不大难懂的小说,它构思巧妙,意蕴丰富,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启迪读者思考的余地很大。因此,作者就很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了他的小说,让读者也成了其中一员,与三个画家一起经历了整个故事。读这篇小说,可组织学生来进行复述活动。
  1. 填一填:我是________
  在“我是________”的空格里,学生可填写“琼珊”“苏艾”“贝尔曼”,其中以“我是贝尔曼”为题来复述难度最大。因为对于贝尔曼,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若要了解、走近人物,就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情节。
  开端。苏艾和琼珊的楼下住着老画家贝尔曼。秋天琼珊不幸被感染,生命垂危。
  发展。琼珊望着凋零的藤叶放弃了求生的努力。苏艾请贝尔曼当模特,并告诉他这一情况。
  高潮。当苏艾打开窗帘,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对于贝尔曼,在开端、发展部分着墨不多,在高潮部分没有一句涉及,在结局中也是很简略地带过: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通过对情节的梳理,读者知道贝尔曼“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去画叶子了。可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他为什么要画这片叶子?因此,教师启发学生:要真正复述好“我是贝尔曼”这个故事,还需要补充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
  2. 补一补:因为________,我要画这片叶子。
  通过揣摩人物心理,填补了情节上的空缺,一位学生这样复述道:
  我叫贝尔曼。我生前是一个画家,我的理想是画一幅杰作。可是在艺术界我是很失意的,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只是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的青年艺术家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那天,苏艾小姐来找我,要请我当模特,还带来一个极为不幸的消息——琼珊小姐病了,她似乎病得很重,竟因藤叶的凋落而想到死。我答应了苏艾的请求,顺便去楼上探望琼珊。
  我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示意我到另一个房间去,免得瞥见窗外那可恶的常春藤。临走时,我还看了看琼珊小姐,像她年轻的姑娘真不该在这里害病,她真是可怜。
  当完模特,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仍旧担心琼珊的病情,若她真的因为那该死的常春藤叶凋落而死去,这多傻啊!风越来越大,夜越来越黑,可是我仍站在窗边,死死地盯着那藤叶。一片,又一片,啊,最后一片叶子飘零了!怎么办?我焦急地想。哦!不如我用画笔去那墙头画上一片藤叶,以假乱真,也好给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于是,我找来了灯笼、画笔、调色板等东西,出了门。外头很冷,寒风夹着冰冷的雨打在身上,让人直打寒战。可与琼珊在病床上所受的折磨相比,也不算什么。我又找来了梯子,花了好些力气爬到墙边,认真仔细地画着。那天风很大,我眼睛泪流个不停,不知道画了多久,总算在天亮前完成了。当我爬下梯子,觉得全身难受得很,踉踉跄跄地走了几步,就晕倒在地。
  等我再度醒来,我正躺在医院里,全身疼得厉害,但我一直牵挂着琼珊。当第二天迷迷糊糊地听到琼珊获得新生时,我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再也支撑不住了,我多想好好睡一觉啊!
  这个学生的讲述很生动,他叙述了贝尔曼的一生,补充了作者留下的空白,解答了我们的疑问:贝尔曼在风雨之夜中看见最后一片叶子凋落,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以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第一人称使复述更细致完整,更容易走近人物世界。
  
  二
  
  例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活动:品读标点
  目的:揣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与《最后的常春藤叶》相比,对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理解与欣赏难度较大。虽然小说通篇是“我”的内心独白,但由于“我”在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因此他的独白不仅不能告诉人们他是谁、身在何处、缘何到此等信息,反而给人造成了许多悬念。如果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读了一遍,便可复述故事的话,那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读了几遍仍很难深入“我”的内心。对于这样的作品,在了解基本情节之后,通过细细品味一些语句,甚至是句中的标点符号,可进一步了解这位士兵的悲惨命运、思想状况以及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
  1.省略号
  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教师请学生设想“我是他”,通过声音把这句内心独白表达出来。一学生读得慷慨激昂,他说:“一想到自己的名字要刻到母校的石碑上,那是青史留名,多么荣耀的事啊!”教师请他注意省略号,并出示幻灯,建议同桌结合省略号知识与课文内容,思考省略号的作用。
  一般地说,遇到下列诸情况需要用省略号:
  (1) 表示引文的省略;
  (2) 表示列举的省略;
  (3) 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
  (4)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5) 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6) 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7) 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
  (8) 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9) 表示沉默的省略;
  (10) 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
  (11) 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等等。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在“我”的心目中,炮声是优雅的,炮手是值得赞叹的,但是“我”并不知道随着炮声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炸、漫天的硝烟和血肉横飞的场面,“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战场,为什么去打仗。可见,“我”对战争充满了狂热,对战争的认识却是模糊的。这个省略号便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我们由省略号品读出德国参战士兵的盲目,作者对这场由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不义战争的讽刺和否定。
  2. 引号与省略号
  “牛奶,”我喃喃地说……
  这是小说结尾的一句话。细心的学生注意到,“牛奶”一词后用的是逗号。教师适时提供一组例句,问学生课文这句话是属于下文的哪种情况。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
  (2) “假如现在,”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
  (3) “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学生很快做出判断:和第2句的情形一样,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指出课文的末句相当于幻灯片上所示的句子。
  “牛奶,”我喃喃地说,“________”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上文,体验“我”的心理,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说什么?学生联系“我”特殊的遭遇和独特的心理状态,体验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伤感与悔恨等难言的情感,理解了作者不可言传的语义,认为答案有“再给我一杯牛奶”“我再也不能用手喝牛奶了”等等,但是都不及原文那样包孕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内容。
  
  三
  
  例子:《项链》
  活动:与包法利夫人比较
  目的:联想比照,赏析人物形象
  莫泊桑的《项链》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读者阅读体验和思想境界的不同,他们往往“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于是对同一篇作品、同一个人物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因虚荣心而跌入悲剧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幡然醒悟、劳动自新的女性。我们不妨把她与具有相似人生的包法利夫人进行纵横比照,假设类推,从而更好地赏析人物形象。
  首先,以“我是她”为话题复述两个人故事。在复述中,学生发现他们两人前半故事有着相似之处:
  我是美丽动人、聪明多情的姑娘,结婚后,由于丈夫不能满足自己感情和物质上的需求,一心寻找梦想的幸福。这时候,机会终于像梦境一样出现了,我受邀参加一个舞会。舞会在我的命运中起了重大的转折作用。
  舞会之前,两个女子的性格极为相似。但是舞会之后发生的故事却使学生对两个女子产生不同的态度。
  
  我是玛蒂尔德
  就在这个夜晚,强烈的虚荣心,使我急于避开贵妇们的视线,于是在匆匆忙忙走下台阶离开舞场时,弄丢了项链。我一下子从兴奋的云端坠入绝望的深渊。
  失去了项链,我可以有什么选择?我没选择逃走或赖帐,因为如果这样逃避责任,一走了之,那就极其自私、不负责任;我也不能向朋友说明真相,因为我担心被人看不起;我更不会出卖色相。在夜会上乍露头角就引起了男人们的注目与兴趣,此时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还掉债务,而且可以马上享受我所向往的人生,但是,我不愿意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路瓦栽“决然”说:“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我也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我们没有犹豫,没有争吵,悄然坚决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向明天。十年后,当我再度遇见自己的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时,我把真相告诉了她,我自信地笑了。当我听说生活跟我开了一个更残酷的玩笑时,我是会坦然面对的,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是爱玛
  我一直跳到早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舞会。回到家里,我竭力挣扎着不睡,只是为了让舞会的感觉能在自己头脑中多停留一会儿。接下来,我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加厌烦了。后来,我先后遇到了两个男人,成为他们的情妇,享受着爱情。后来,我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到了赖昂身上,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为此,我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有一天,狡猾的勒内发现了我的秘密,他上门逼债敲诈我,我只好瞒着丈夫把房产权抵押了债务。但是,为了保持我同赖昂的关系,我继续从商人那儿赊购服饰,这样我不断借债,不断典当,很快就把家产挥霍一空。勒内上门逼债未果,就到法院起诉,把我家的东西全部扣押起来。
  此时,我已经陷入困境,我求助于自己的情人。可是,赖昂却离开了我。到这时我才意识到:爱情不过是梦幻中的游戏。我绝望了。回到家里,吞下了砒霜,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通过对照,学生发现两个女子最根本的特点是不同的。两个女子都想在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里寻找梦想的幸福。但玛蒂尔德一夜狂欢后,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而包法利夫人在尽情享受了浪漫的爱情与奢侈的生活,财产荡尽,债务累累之后,没有勇气重新生活,而选择了死亡。两相比较,学生不禁为玛蒂尔德喝彩,对玛蒂尔德肃然起敬。比较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人物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之中,人物形象更加清晰了,而且读者也深深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一个形象,不能互相替代。
  
  (浙江省瑞安中学;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