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引自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在课程理念部分特别强调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学习文言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改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较课改前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全面发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许多教师基于高考文言文考题现行模式,仍秉承“字字落实句句清”的传统,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学的重心仍放在文言文的“言”上,偏重文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对于言以外的“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的探究常常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仅不利于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全面发挥古典文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全背离了新课程理念。
那么如何做到“文”“言”并重,改变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使优秀的古典文学全面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引导学生在“言”中探究,感悟文言,提升阅读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所以高中文言文的“言”的教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工具书去自主阅读作品,探究文言现象,总结文言规律,积累文言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刻感悟文言,实现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学习特殊句式,教师应从特殊句式的例句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探究各种特殊句式的内部结构,进而归纳各种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获得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先讲解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然后再结合事例解说,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究文言现象,既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考生常常会在考题中遇到一些活用的词或生僻的文言词,高考命题者也常借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却会因为探究能力缺乏或词汇积累不够而对此束手无策。如果在平时文言教学中能一直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学生们就会或凭借它们所在的上下文语境,或根据它们所在的短语或句子的结构,或凭借它们本身的造型结构等来探究、推测它们的意义,顺利解决问题。
二、 引导学生在“文”中探究,领会内涵,感受艺术魅力
1. 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走进作品,体验作者情感。
“心悟口诵”,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学生朗读文言文,对文句词语连续的处理,音节的划分,体现出他对句意的理解;诵读中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体现出学生对作品内涵、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的把握。如果对语意不理解,就可能读破句子造成歧义;如果对作品内涵、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把握不准,那么就会在朗读文章时在语气语调方面做出不适当的处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作品、理解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感悟过程,一个对作品意义的探究过程,一个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一个审美情感的体验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一开始就由教师范读作品,用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取代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感悟的做法,让学生在把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探究作品内涵,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教师应关注学生朗读处理存在明显差异和有明显有误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探讨,让学生在反复探讨中深入理解作品,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深入体验作者情感,这样不仅有助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还能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美和艺术美的双重熏陶。
2. 引导学生在“品”中探究,感受艺术,提升鉴赏能力。
作品的形式是为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的。优秀作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在学习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品味作品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体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如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结构,理解作品如何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紧扣文题,层层铺写,步步拓展,由状秋声到说秋义再到抒秋情,从有声之秋转到无声之秋,从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从而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思想的,让学生在探究中品味、欣赏作者巧于立意、精于构思的匠心。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表现手法,如引导学生探究作品是如何运用比喻、渲染的手法写秋声,化无形为有形,丰富秋声之内涵的;引导学生依据描摹秋声的语句展开想象、联想,感受、欣赏作者所用比喻之独特、贴切,渲染之含蓄、精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文探究文赋语言之特色,品味骈散结合的语言错落有致、和谐悦耳的音乐之美,写景、抒情、议论的灵活之美;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文中个别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生动、传神。这样不仅有助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在“疑”中探究,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涵。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有时就因为对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而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作者完全相左。这时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教学《楚辞·渔父》时,许多学生对于才能杰出却屡遭流放的屈原,面临楚国灭亡而毅然赴死深感困惑,认为在那个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屈原完全可以游走他国,受到重用,他不该那样固执,那样轻生。还有不少学生将渔父的那种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消极人生态度与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的精神混为一谈。对此我们教师如注意适时向书外延伸,引导学生去阅读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让学生结合楚国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生平经历、理想追求来探讨屈原为何面对楚国灭亡会毅然赴死,这样我相信最后学生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屈原的固执和脆弱,而是为了挽救祖国,为了捍卫理想,为了保持高尚节操的崇高和伟大。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探究中学生消除了困惑,深刻理解了作品内涵,并在思想上受到很好的教育,增强了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 引导学生在“辨”中探究,融会古今,汲取历史智慧。
对于同一人物,同一事件,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对于项羽拒渡乌江,唐人杜牧,宋人王安石、李清照,各有精辟的诗论;对于六国灭亡,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清朝的李桢各有独到的见解。另外,同一作品中的不同人物面对同一问题看法也常常不同,甚至相反。如《史记》中同为司马迁所欣赏的历史人物的生死观就不尽相同:屈原沉江殉志,伯夷不食周粟;而韩信、管仲,却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以上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人物的思想立场、人物的价值取向来探究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人观念,从不同角度审视古人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倾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评判是非;在明辨是非中,汲取历史智慧;在融会古今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精神健康成长。
(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