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披露刘心武要续写《红楼梦》(前80回)的消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红学界内支持与质疑的声音针锋相对,在网络上近六成的网民认为刘心武的续写将是狗尾续貂。看来,续作的确不容易写好。一方面,优秀的原作对续写者的思路有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续写者与原作者生活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个性和学识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对续写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又想起另一则新闻,玛格丽特,米歇尔在20世纪初出版了名著《飘》,经典的一句结尾“明天将重新开始”成了众人编写续集的动力。自1991年被评为“狗尾续貂”的《斯佳丽》出版之后,2007年11月3日,另一部续集《白瑞德的人民》出版,人们称此为“勇敢的”续写。然而随着时间变化。续集的地位也在变,《斯佳丽》登上了《生活》杂志的连载,《白瑞德的人民》也拥有了自己的主页。对于后者,亚特兰大市专门负责保护《飘》版权的委员会委员保罗·安德森认为:“公众需要一个新的续集。”这似乎说明了一个趋势:现代文学越来越重视调动读者的艺术想像力来参与二度创作。作为续写的材料,不管是如《飘》之类完整的作品,还是如《红楼梦》(前80回)那样的不完整的材料,意犹未尽的叙事作品往往给我们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做到三个“统一”,那么所续写的作品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一、主题统一
作品的主题是灵魂,在一个作品中灵魂是唯一的。续写的文字既然是原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与原作的主题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二者就不能自然地形成一个整体。
为了达到主题统一,首先要梳理原材料的情节。挖掘主题。情节是显性的,而主题却只有通过挖掘才逐渐显露和凸现出来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小说结尾写道:“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如进行续写,就应理清情节,把握情节走向,从而掌握主旨。小说情节完整生动,以葫芦为线索,写了十二岁的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小说先着力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后写葫芦被教员发现没收,被父亲砸碎,最后清兵卫只得改变爱好,转而学习绘画。从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旧的教育制度和家长专制思想对人天性的无情扼杀。基于对主旨的理解,我们从结尾一句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清兵卫热衷绘画,表明清兵卫又有了新的追求;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说明父亲会再次干涉他的爱好。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那决不可能是得到父亲的支持与理解,而应是又一次面对家长粗暴的干涉;清兵卫也不会进行顽强的反抗,而应是又一次无奈伤心地放弃。
为了达到主题统一,还要构想新的情节,与前面的情节呼应、衔接,用以表现或深化原材料的主题。下面是徐亮老师指导的续写。
清兵卫失去他心爱的葫芦后,有好些天他都像丢了魂一样,整天呆呆地坐着,叫他,他也不搭理。直到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看见一个海边写生的画家,他的生活才又发生了变化。清兵卫站在画家身后,看到碧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和天空飞翔的海鸥,在画家的笔下犹如赋予了生命一样。他激动得脸颊通红,两眼放光,着魔地看着画家行云流水般地挥舞着画笔。直到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那画家收拾好画具离开,他才若有所思地回家了。
自那以后,小镇上的人们常常看见一个孩子在海边、码头画画,那个孩子就是清兵卫。他是那样的着迷,几乎天天放学都要去写生,回到家里就端着画板,一个人躲在屋里。他父亲常常嘀咕说这孩子又中邪了,好几次要拿筷子吃饭,可伸手抓过去却像是在拿画笔。
清兵卫走在路上,只要看见有画,他就会停下来看个仔细,常常忘了时间,若遇见有人在写生,更是诸事忘到脑后,非要看到人家收拾好画具走了以后,他才肯回家,为这他没少挨父亲的骂。为了画好暴风雨时的大海,一有暴风雨来临,他就披上雨衣,躲到海边的岩洞里专注地观察大海的咆哮。他画了一幅画(是一只海燕在暴风雨中与大海搏击)后,将画送给了那位卖给他葫芦的老婆婆。
清兵卫还喜欢画人物肖像,他喜欢观察各种人的特征与他们的职业特点,所以小镇街头的小贩、渔民和许许多多劳动的人都成了他的素材。然而,一次上课时,他一边观察讲台上的教员,一边给他画素描。不幸的是,他被发现了。当教员看到自己在讲台上的形象被如此生动地表现在纸上时,他怒不可遏了。当晚,清兵卫的家里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教员带着那素描家访来了。清兵卫的父亲当着教员的面用斧子劈碎了清兵卫所有的画具。那教员满意地离开了清兵卫的家。清兵卫面无血色,默默地收拾好画具的残骸,将它们葬在了海边。从此,小镇上的人们再见不到那背着画夹的熟悉背影。
清兵卫的绘画生涯仿佛就此结束,然而他给老婆婆的那幅画,后来却被一个旅游的画商看中了,卖了个高价钱。据说。当你盯着海浪看时,海燕仿佛就要被吞噬了,可是当你盯着海燕看时,海燕却像是冲出海浪,冲上云霄了。听那画商说那是利用了视觉误差的效果。
续写文章抓住了清兵卫因父亲砸碎了他的葫芦而像丢了魂一样切入,先着力描写清兵卫遇上了画家写生并受到了触动,从此迷上了绘画,后被教员发现,被父亲劈碎画具,最后清兵卫只得放弃绘画。结尾写到清兵卫的绘画作品得到画商的青睐,让人不禁惋惜这个有绘画天分的孩子在家长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胁迫下,被扼杀在摇篮里。这部分的主题与原文是一致的,笔调却更为悲婉,批判的力量更大。
二、形象统一
叙事类作品离不开对人物的描绘,尤其是小说更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续写时要仔细体会所给材料的有关人物的信息,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以便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地想象,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佛来思节夫人说出“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之后,情节就戛然而止,这个出人意外的结局总是吸引我们去寻找它合乎情理的痕迹,对《项链》进行续写几乎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必会布置的作业。
要想成功地进行续写,首先要把握原作的人物形象。小说一开始,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被虚荣心俘虏的妇女。当项链一去不复返,她却没有逃走或赖帐,没有向朋友说明真相,没有出卖色相,而是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使原先美丽娇嫩的她变成了坚忍的劳动妇女。在小说的结尾,玛蒂尔德再度遇见自己的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时,她笑了。当她听说生活跟她开了一个更残酷的玩笑时,她会怎样做呢?是喜极而泣,索回真项链,重新追求十年前所梦想的生活?是黯然伤神,为十年的付出感到不值,心理失去平衡?是痛恨命运使自己失去美丽的容貌,而向朋友索取青春损失费?……这些设想并不符合人物形象。因
为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方面,十年中,她同普通的穷苦妇女一样生活劳动,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果写玛蒂尔德在听到这一惊人的消息后,没有袒露出过多的悲伤,而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这样的想象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其次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具体的描写,以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形象。如下面这段续写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就很鲜明生动。
玛蒂尔德颤抖着打开项链匣,两滴晶莹的泪珠滑落在项链上,透过阳光熠熠发光,仿佛与项链上的钻石争辉。令人惊奇的是,玛蒂尔德已经失去十年前见到钻石时的激动心情,相反,她却更关注于她的眼泪。是啊,十年了,十年来再苦再累她都未曾流泪,为什么今天却如此轻易地落泪了呢?悔恨吗?也许吧!
她拭干泪痕,轻轻盖上那项链匣。仿佛盖上了一个害她十年的潘多拉魔盒。她长长地舒一口气,仿佛干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帮我把它收藏起来吧,不要让我再看到它。”玛蒂尔德把项链匣递给了路瓦栽……
(湖南省岳阳巴陵中学 田园)
这段文字在描写时抓住了流泪这个细节,晶莹的泪珠“仿佛与项链上的钻石争辉”,反映了被眼泪洗净了的纯洁的心灵。由于对人物性格有准确的把握,因此续写中人物对项链匣的处理也很合理,显得意味深长。这样的描写使原作中人物性格得到合理发展,并更丰富饱满。
三、风格统一
在续写时,除注意主题与形象的统一外,还要细致地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使续写部分语言风格和所续小说前半部分保持一致。
若要做到基调统一,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材料的语言特色。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她的独特性和个性。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讽刺机智幽默,比喻精巧独特:鲁迅的小说《祝福》含蓄凝练,叙述语言极富表现力,具有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杨绛的散文《老王》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极具“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对于别具特色的作品,我们需要细心品味,深入研读。如沈从文的《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和我们的审美习惯也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要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具体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词句的选择及其作用,把握语言的感情基调,从而跨越障碍,感悟小说语言独特的美。
在《边城》的结尾,沈先生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广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在续写时,除了做到主题和形象统一之外,还要模仿其语言特色,使续写部分和小说原作在语句方面衔接自然,让读者读来感觉前后是一个有机整体,天衣无缝。下面这个续写我认为在风格上与原作比较吻合。
二二
碧溪咀溪面的雾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对溪悬崖的虎耳草枯了又绿,绿了又枯;白塔的影子短了又长,长了又短;可是一趙趟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过渡人哦,其中却依旧没有出现那个能回应翠翠心中等待的身影。
晨晖与暮色不息地交替着,杨马兵伴着翠翠,又把日子在这波澜不惊的等待中过了两年。
这两年的中秋,恰好与前两年相反,晴空如洗,月圆色朗。在这小山城里,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妁故事,皆能如期举行。缠绵的歌声传来,撩起了翠翠心中数不清的惆怅,换来了一夜夜的沉默。他会回来么?……什么时候?……不会么?……
问谁呢……
新年照例过得很热闹。可这热闹情景,总是教翠翠想起,曾伴她一同看过这样的热闹,可如今已离她而去的祖父。心申又不免起了凄凉和悲戚。尽管顺顺对她很是照顾,马兵终日陪伴着她,黄狗也忠实地对她不离不弃,不叫她委屈和寂寞。
最让翠翠动情而不能忘却的,自然是端午节。天保大老不在了,傩送二老至今没回来,茶峒一地儿,少了两个最出色的水上好手,划船的竞赛逊色多了。可逊色多了的竞赛,也照样是热热闹闹,人头攒动,欢乐喜庆。
……
尾篇
几年后,顺顺夫妇、杨马兵先后安静地走了,躺在土炕里给小蛆吃去了。多少年后,死去的死了,走了的也无望回来了,翠翠他们的爱怨纠缠,也就随着茶峒大河流走了,不复印在茶峒人的记忆中。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里过日子,谁去多想别的人事呢。
碧溪岨的桥搭起了,渡船也成为了这里的历史,昔日渡口就剩下了悬崖上肥大的虎耳草、久远的老屋、重建的白塔、竹雀杜鹃的啼叫,和那郁郁葱葱的篁竹,翠色逼人,
(http://www.new-class/cn/show.php?artid=437280满满的童话)
综上所述,续写是合理想象的产物,是在原材料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原文,要注重与原文的联系。只有在符合原材料的主题、形象与风格等前提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而巧妙的构思,构架全文的写作思路,进行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这样的续写才是成功的。
(浙江省瑞安中学;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