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真正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孤独的尴尬,是一种“不可为外人道也”的无法言说的尴尬,更是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后还不能为“伊人”所理解的尴尬。个中酸甜苦辣的滋味,让我们语文教育者的内心充满了苦涩和无奈。一方面,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制定了若干应该遵循的准则,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效益总是在低质量上徘徊;一方面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千方百计地思考和寻找带给学生语文美感的坦途,一方面我们几乎大多数人在实际操作中又在肢解课文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讨论教学法时头头是道,课堂教学中又将其束之高阁,在一个个高考考点上下大功夫;对教材上的许多文章如弃敝屣,却在网络上找寻所谓的“美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却还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在上语文课,学生在下面做数学题,可这样的学生在考试时有时竟然还取得高分;自己拼命地教,可一个同仁耽误了许多课,在考查时竟然比自己任教的班级平均分高。我们不知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说服自己,从而让自己受伤的心理得到安慰和平衡。难道语文就是这样的一个迷宫,让人辨别不清方向,还是语文是一块魔方。让人难以理清头绪?
语文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我们的疑惑:语文,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语文,到底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大部分的无效劳动,让“局外人”真正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一种有着高“含金量”的劳动?笔者以为,语文,其实就是一座山峰,就是一条河流,就是一片森林,它既博大深沉,又清澈透明,引人入胜;它既巍峨深邃,又靓丽明快,令人神往。它是简单的,现实的,一如唐诗宋词,大多明白如话,却又意境深远。它远离虚伪和凡俗,给人以美感享受。因此,我们应该大声呼唤语文课堂诗意的回归,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氤氲着美的气息,洋溢着花朵的芬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激情燃烧。只有激情燃烧,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大海里尽情遨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只有激情燃烧,才能使情感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如坐春风,才会有“即使将我置身核桃核里,我也拥有一个世界”(莎士比亚语)的自信。只有激情燃烧,才能留住童心,留住真情,才会有“一朵小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兹华斯语)。只有激情燃烧,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让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又自由自在地流淌与飞扬。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因为热爱神圣殿堂里的无数双清澈的眼睛,才会用崇高的人格去感染他们,用美好的行为去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一个充满淤情的语文教师,“教记叙文,就要像一个动情的散文家;教说明文,就要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教议论文,就要像一个善辩的演说家”(陈钟梁语)。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要有阳光。“去用自己的心点燃别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何其芳语)没有这样的激情,何来优秀的语文教师?又怎么能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美的陶冶,每一节课还应该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让学生在明媚的大自然里尽情游览,捡拾到人生最纯粹的快乐。即使是沙滩上的一个贝壳,秋风里的一枚落叶,总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有如林中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林语堂语)。这种“任意摘吃”,就是学生在旅行时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愉隘。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课,能够让学生自由汲取营养,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切身实际出发,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来健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可现实的情况却是。语文课很多是味同嚼蜡的课,是昏昏欲睡的课,是支离破碎的课,是急功近利的课。是习题训练的课…一这样的课显然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悟和追求,难怪我们的语文越来越走进了死胡同。
精神的旅行,就是让学生体会风光无限: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杏花春雨,莺啼月明……我们具有美好理念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真正落实起来的究竟有多少?我们有选修的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然而,到底有多少选修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呢?要么是学校指定几门,让学生草草地上一上,如果不是有的属于高考内容,试问,我们有多少学校能开这些课程?学生正如一个旅行团的团员,不是去欣赏风景,却在“导游”的安排下身不由己地在各个商店里逛来逛去。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应该是“自助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挑拣,而不少教师事先弄好了“拼盘”,强行地端上桌子,不管学生爱不爱吃。
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了一种精神的缺失,缺少了诗意,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方法、观念陈腐而滞后,缺少活泼的生气,逐渐成为很多学生觉得可有可无甚至讨厌的课,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这不是惺惺作态,更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要求。只有充满诗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产生愉悦感,教学环节渗透着美,体现着美,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师创设的“美”的境界,由衷焕发一种学的活力,只有这时,师生精神的鸟儿才能在辽阔的蓝天上无拘无束的展翅飞翔!我们的课堂才能“青春”永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