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71

[ 王湘萍 文选 ]   

捕捉意象,激活记忆,改善思维

◇ 王湘萍

  学生写作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为积累材料,了解了很多名人轶事,结果是看了新人忘旧人,或者记不起有关人物的最精彩的生活细节,导致文章出现事例不够典型的弊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就是“记忆的备用性不足”的体现。记忆的备用性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储备知识,并使之备而有用,备而能用。记忆如果没有备用性,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像一个仓库,尽管里面储满了货物,如果取货非常困难,那就起不到仓库应有的作用。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切事情和知识在他头脑里放得像在橱柜的抽屉里一样,只要他打开某个,就能准确地取出所需要的材料。”苏联军事家苏沃洛夫也曾说过:“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这个仓库有许多隔断,因而应该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这些名言虽然精辟,却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记忆库被整理得井井有条?
  这里,笔者就学生积累的人物素材提供一种运用时的弥补方式——通过意象巩固对人物事迹的记忆。
  
  一、捕捉意象可弥科“记忆的备用性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带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意象,如:梧桐是悲秋的象征,鸿雁常常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也可以象征高洁的品质,松树往往寄寓诗人坚贞的品格等等。很多的意象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容易为读者接受,学生从小就接触了很多的古典诗词,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都蕴涵着意象,它们都可以建构起人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意象的内涵最终取决于作文中要刻画的人物的情感世界。比方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大量诗人,学生往往通过学习他们的诗作,逐渐接近其人、走进其心,时间一长,脑子里只剩下了几句背过的诗,对他们的生活遭遇与思想意识往往只留下模糊的轮廓。这种轮廓的核心往往是这些诗人的情感与诗风。我们确实很难随时讲出这些诗人的生平,但是我们都可以长期地记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高適、岑参诗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清新飘逸,杜甫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乐天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惻……
  面对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风花雪月、江河湖海、梅兰竹菊种种意象。我们随时可以联想到:刚健如松竹,含蓄如翡翠,雄浑如江海。细腻如秋雨,高洁如梅兰,伤感如蝉菊……此时作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就不再是素描了,而是可以辅以场景了。这种意境化的描写,不必对人物事迹进行面面俱到的陈述,只需对所写人物有模糊的感受、风格的领略就基本上可以写出一个感官冲击强烈的文段,即使“记忆的备用性不足”,文章还是可以写成功的。比如下面这个文段:
  悠悠南山下,漫步于那片金灿灿的野菊中的正是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你问他是否幸福,他颔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你问他为什么幸福,他微笑着说“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幸福的背后常常飘扬着大自然的歌声。尘世喧嚣只会让他厌烦,只有大自然的歌声,哪怕只是“鸡鸣狗吠”,也会渗入诗人的心中,带来幸福的感受。(学生作文选段。话题: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幸福。)
  在这个文段中,仅围绕话题将陶渊明的诗句点缀其中,无论是诗句还是其他的言辞,都营造了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画面感。首句中的意象就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特定的氛围中了。我们在欣赏之余,又会发现,其实像这样的文段中根本没有典型事迹,然而这种欠缺却被意象的有效组织冲淡了;最终人物情感和写作意图还是可以得到保留甚至强化的。
  
  二、捕捉意象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术语,但是意象不止存在于诗歌中。只不过诗歌中最善于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因为很多情感因素的积淀而慢慢地固定下来。意象还有多义性。拿月亮来说,它既可象征高洁的品质,又可以象征思念之情,还可以由此延伸,象征团圆,象征爱情美满。如果再跨越国界,意象的象征义又会有变化。比方在中国古代,蟋蟀象征不朽或死后的生活;而在卡利马克斯看来,蟋蟀的声音象征“高尚的”诗歌。在不同的情况下,蟋蟀或象征永不疲倦的诗人,或是他的帮手,或作为缪斯的标志(《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就蕴涵着更接近于西方思想的文化意味,如果以此诗为作文素材,就应该把握好诗歌中具有鲜明指向性的意象——蟋蟀,然后铺设出由蟋蟀引发的意境,相信其情境是可以打动读者的。
  捕捉意象应该做到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意象的某种可令人接受的含义,然后使之相沟联,这种沟联应该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物素材都有现成的意象可以运用。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诗歌以外的典型人物缺乏长久记忆的依凭。比如有些学生很喜欢外国作家,很喜欢小说中的人物,但是又总是无法根据作文题目的需要较为容易地将之用进作文。此时就应该注意意象的择定积累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写作的生命之本主要在于“思想意义”。择定意象就是将人物事迹思想化、意义化的一种手段。有学生很喜欢看《希腊神话故事》,其中俄狄浦斯的故事令他感触最深,但是到了考场里他就是无法将事迹写完整,记不清情节。此时,就应该思考人物命运转变的焦点是何时何地何事,然后提取意象。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给轻松地回忆起来。并且将其中蕴涵的深意也连带挖掘出来。俄狄浦斯命运的转变发生于一个十字路口,就在那个十字路口他为了抢道而在决斗中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娶母生子,一发而不可收。十字路口这个意象原本就易激发人联想到生命的变故、人生的抉择,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所唱“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路口”包含的意蕴亦即如此。如此一来,神话故事被激活了,被想透想深了,记住了十字路口就可以唤醒很多故事情节并对其作出思考。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写作者将不断积累起新的意象,这些意象像一张张摘记的卡片,随时拿出来就可以衍化为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这无疑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增强了记忆的灵活度。
  只要做个有心人,写作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人物全都通过选择意象的方式运用起来。如果在积累的同时又能进行发散性思考,那就可以开辟出意象运用的更广阔的空间。
  如果对前面的内容小结一下的话,可以发现有时候同一个意象可以引出很多人物,比如由于人生遭际的相似性,同样以月亮为意象,我们可以想到苏轼,也可以想到李白、杜甫;如果从月亮可以象征高洁品质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用之辅写许许多多的 中外名人、古今贤士。从一个意象的某种或多种象征义出发联想到、组织出一批人,使自己的记忆产生连锁反应,这样不仅不会没材料写,还能使材料显得更为丰富。为了达到材料多角度运用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多地让一个人物与多个意象联系起来。拿苏轼来说,就可以想到月亮、赤壁、长江水、漂泊的小船等意象,这些意象无一不与他的创作与生活有关。有时候在了解一个人物到了“脑子里火热”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择定意象。比如喜欢俄狄浦斯的同时,为了方便记忆,选定具有生活意义的意象“十字路口”。再如由“海燕”记住了高尔基的精神,由“篱笆、草莓”记住了狄金森的哲理,我们就不怕围绕这些人写不出抒情或议论的话。能够及时自行择定富含深意的意象,要有敏感度,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梳理与归类,以免写作时脑子里一团糟,什么都想写,结果成了材料堆砌。相信对意象进行归类应该不是一件繁琐沉重的工作,它将使原来的工作起到针对性更强的效果。
  所以要想成功有效地捕捉意象还应该力求感悟积累与积累具有系统性。
  
  三、运用意象产生效应的理论依据
  
  捕捉意象的直接目的是便于记忆,其终极目的仍是提高文章的质量,用意象弥补“记忆的备用性不足”,并不是叫人对接触的入与事抱有一种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态度,而是在记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所作的弥补措施,能够完整细致地将符合文题的人物事迹写入文中当然是最好的写作表现。运用意象铺设情境往往可以使无论典型与否的人物材料变得更吸引人,因为它使文章的语言得到了艺术加工。笔者认为肯定“运用意象的效应”可以有以下几点理论依据:
  一是语言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用词的准确,形象化的表达,语言的节奏变化等,都可以达到陌生化的要求。而意象的作用正是把抽象的认识变成了具体的视象,从而引发人的联想,造成一种鲜明的画面感。
  二是语言个性化。我们的很多意象都出自中国古典诗词,文人的语言往往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新,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等,借助于他们笔下的诗句、意象,语言也往往被同化成相近的风格。再有,每个人的阅读积累也决定了他的语言个性,或注重哲理思辨,或注重文化色彩,个性化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才具有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三是语言有张力。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是“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语言应该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一枝憔悴的孤菊,一朵春天开放的花,一座芳草萋萋的坟茔……是意象但又不仅仅限于意象,但所有的想象又必须紧紧围绕意象,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张力给阅读者留下了一片等待填补的空白。
  作文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文中亮点的设置也是多角度的。意象的捕捉与运用无非是其中小而又小的一个点,希望它能给爱好写作的人一些启发,唤醒他们沉睡中的许多知识体验,从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313000)

捕捉意象,激活记忆,改善思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