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64

  

《非攻》中的人类良知

◇ 杨 赢

  今天把墨子的《非攻》上完,本来顺理成章地要做练习,可是我鬼使神差地想起了伊凡的愿景。墨子帅墨家一众,反对战争,总是站在弱势一方,欲消弭战争。然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甚嚣尘上,墨家如杯水车薪,有何意义?古来成事者,莫不披坚执锐,手染淋漓鲜血。前面上完的《鸿门宴》,无论我们的感情倾向哪方,都不得不承认,项羽和刘邦都是靠着杀人无数起家的。观古今英豪,莫不如《非攻》中所说,杀一人为罪,杀千万人为雄。拉斯科尔尼科夫不就是抱着这种理论去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么?那么问题就来了,杀一人而得天下,可乎?
  《荀子·王霸》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这句话将我们带入了伊凡的愿景,或者还有王安石。当年的王安石为了变法不留情面,一意孤行,最后却败在自己学生吕惠卿的手中,晚年也许有此悔意吧。不然为什么要说同样的这句话呢?墨子们用自己看似无望的行动,像舍斯托夫所说的那样,以头撞墙,在无望中反抗,实践着这样的话。人类历史上,若是没有这样的声音,恐怕历史早就被强权淹没了。正如伊凡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小酒馆中所说的:“不管一个人能不能在叛逆中生活,但我是愿意这样生活的。请你对我直说,我要求你,请你回答;假设你自己要建筑一所人类命运的大厦,目的在于最后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和安谧,但是为这个目的,必须免不了要残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物,——比方说就是那个用小拳头捶胸脯的孩子吧,要在他的无法报偿的眼泪上面建造这所大厦,在这种条件下,你答应不答应做这房子的建筑师呢?请你坦白说。不要说谎!”孩子的眼泪与全人类的天堂,孰轻孰重,在有些人的眼里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伊凡却为此苦恼得几近神经错乱。他要恭恭敬敬地把入场券退还给上帝,他承受不了这种价值的荒谬。而宗教大法官做出了选择,在面包与良知面前,人类最后的选择是面包。凯撒的终归是凯撒的。政治的大磨盘从来就不在乎上面一个个生命的斑斑血迹与累累白骨。“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然而,正是由于墨子、伊凡这种恭恭敬敬地退还上帝天国人场卷的行为,我们才聆听到了历史的声音,那是高扬人类良知的声音,代表的是人类的良知永不对强权的屈服。
  但是伊凡的愿景对学生来说还是太遥远了,他们几乎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我换了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一辆列车刹车失灵,前方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条通向失修的断轨,开过去,全车的人丧命;一条通向正常的铁轨,但是那上面有个小男孩正在玩耍,开过去小男孩便会丧命。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学生并没有过分着急地作出回答,而是在沉思。最后虽然他们有所选择,可是没有人认为自己的选择是理所当然地正义。现实可能逼得我们做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牺牲生命、尤其是无辜生命以换取其他生命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地正义,更何况那些所谓的天国和事业。
  学生由此明白了,墨子《非攻》的意义倒还不完全在于他是如何去做的,而是在于一种精神的张扬,一种良知的坚守。用暴力获取的,必将因暴力失去。没有哪个统治者敢夸耀自己手上的血腥。因为有着人类良知的守望者,如猫头鹰般,以其锐眼注视人类历史的发展。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恒久不绝;他们虽然不能克服强权,却维持着人心的准线。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的良知是那么地脆弱。可又是如此地强有力。
  现在的社会,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可是只要良知正义尚存,我们就知道,我们未来不会走向宗教大法官的天国。最后,我想到的是米兰,昆德拉在《玩笑》的最后说的这么一段话:“人们陷入了历史为他们设计的玩笑的圈套,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只要我们有这种良知,我们是可以抵抗得了来自或是强权或是乌托邦的诱惑的。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210038)

《非攻》中的人类良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