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课文《指南录后序》的教学要求是“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遗憾——我们常常忽视文字之间隐含着的思想情感,只是把这种理解建立在普通的模式之上,即把翻译、概括段意、得出情思这三步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如果我们从文字形成的过程来思考,就会发现,对于某些人、事、物,习作者表达出来的文字往往是极为精炼的,写作之前或其过程中,作者的情思可能是非常复杂甚至是汹涌澎湃的。文章是情思的提纯。阅读时,读者采取的应该是相反的逻辑。读者应该通过阅读,努力将已有的文字之间作者省略的复杂情感尽可能多地填补进去。这样的填补需要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思考,需要准确深入地抓住每一处文字信息,摸到文字层次间联结的筋结。这样的阅读结束之后,等于是进行了一次深呼吸,那种顺畅自如的感觉便可以是一种享受,我们对作者形象的把握才会深切久远。在达成这样的阅读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将分散的问题集中到一个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步步高升”。下面谨以《指南录后序》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阐述。
师:同学们,《指南录后序》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生:这一段说的是文天祥出使的背景。
师:请再仔细地看一下,到底有几点原因使得文天祥成了前往元营的使者?请用原文的话作依据。
生:“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说明时势所迫。
生:“北邀当国者相见”,出于礼节,不去也不好。“众谓予一行可以纾祸”,说明大家认为文天祥可信,众人推荐,文天祥不去也不好。
生:还有主观意图,“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作者认为元兵是可以讲道理的,而且去一次元营可以打探敌人虚实,“知己知彼”,对己方形势有利。
生:“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都督诸路军马”,也是一个原因,身居高位,应该挑重任,当仁不让的。
师:同学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思考问题,信息找得挺完整的。但是我想问一下,国难当头,为什么只能是文天祥去,而不可以是其他人呢?比方说丞相也有两个的啊!
生(七嘴八舌):其他人不敢去,那只好他去了。
师:有点道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得更具体些?
(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在幻灯片上列出几个问题:1. 为什么敌人兵临城下时,众人都集中到了左丞相府中? 2. 从第一段写作的意图来说是否可以将“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这句话删去? 3. 文天祥为什么要“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
师:同学们,现在请先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该怎么解答?
(学生自由讨论,选取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再加上中国古代一般“以左为尊”,大家到左丞相府中商量,而没有到右丞相府中问文天祥,可能跟这种尊卑观念有关。
师:从封建礼教的观念看,这种分析也无不可。但我们若从文天祥的身世特点出发,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发现。
生:文天祥是一个抗击外族侵略的义士,属于主战派,南宋处于这样危亡的时局中,肯定跟朝中有太多的软骨头有关。所以我认为“缙绅、大夫、士和左丞相”可能都属于主降派。课下注释也指出左丞相吴坚后降元。
师:文天祥告诉读者,大家都集中在左丞相府中,难道我们就不能想一想他写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吗?
生:本来确实没想到,这些句子暗示了国内统治者的基本面貌,整个南宋的政治面貌是如此的虚弱,那些封建统治者贪生怕死,他们知道找文天祥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平时也可能和文天祥政见不和,忽然来求帮助未免难以开口。这些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找文天祥的。文天祥是多么的孤独!
师:对啊!“孤独”应该是隐藏在客观介绍背后的特殊情感。谁再来谈谈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
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表现出文天祥对于赴敌营的安危存在侥幸心理。
师:他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等于在为自己的安危担忧吧?我们能否说文天祥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呢?
生:不能。产生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这反倒使得文天祥的形象更为真实了。
师:可以了,谁能对第三个问题作出解答?
生: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粗看,“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似乎显得文天祥姿态比较低,但仔细一想没这么简单。根据后文中文天祥的意图,他想要窥探元兵的虚实,回来寻求拯救国难的策略,他确实应该隐藏自己原来的身份,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意图,因为可以放松敌人的戒备。
生:刚才我们讨论了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之间是有牵连的。这里可能是文天祥在退一步想问题,他可能在想万一自己被扣留怎么办。按照原来的身份,如果被扣留,可能会成为敌人要挟自己国家的条件,文天祥“都督诸路军马”,被扣留肯定会动摇军心。
师:同学们从中又可以读出文天祥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谨慎。
师:对啊!文天祥思前想后,除了考虑了极细微的符合人之常情的个人利益之外,他应该都在围绕国家的利益作出周密的部署。形势紧迫,朝中无人,使得责任感极强的文天祥挺身而出,但绝对不是为逞匹夫之勇,不是为了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这样伟大而理智的爱国主义情感,怎不令人肃然起敬。(略作停顿)希望同学们能经常捕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先贤的伟大。如此“号角”才会“为你长鸣”!
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按人文主题来编排课文,在一个人文主题下,我们可以举出一大批人来,歌颂这类人物品质的相关作品也很多。所以,我们一不小心就可能站在课文外面谈品质,拉家常。这样一来语文课堂上就找不到语文味了。语文的外延虽然与生活相等,但是语文课的职责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于谈生活,而在于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语文课若能从对文字的咀嚼中感受到选文的独特性,应该说是在较大程度上践行了使命。如此看来,抓住教学的契机,清晰而有层次地提问与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也正因此而显得实而活了起来。长期坚持这种教学观念并不容易,但这样做下去的话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