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29

[ 凌 志 文选 ]   

《选读》中人物传记的有效教学

◇ 凌 志

  赵白生老师在《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传记文学,魁力四射。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她的重要性才日益被人认识。”①《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江苏新课改中将《史记》选读单独成册,足见编者对史传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可是低效的文言教学模式却成了师生吸取其精华的桎梏。以致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厌烦。如何让千年古典焕发新的活力,如何让学生触摸到华夏精英的灵魂,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有效教学。
  
  一、 文本特点
  
  教师要从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着手。《史记》中入选的人物传记普遍篇幅较长,语言艰深,人物杰出而传奇,或经历曲折、或艰苦隐忍、或执着无畏、或足智多谋,人物性格各异,形象鲜明。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华夏文明的源头!
  1. 文言艰深
  这历史文化长廊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为何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原因很简单,艰深的文言导致了隔膜,这是最直接的阅读障碍,能使学生读出兴趣的文言不多,能读出文言趣味的学生更少!文言中也有简炼的美、气势的美,如《劝学》;有诗意的美、文采的美,如《赤壁赋》,这些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凝炼,可读性强,能感染学生。而传记类的文言句式长夹短,叙事多而杂,省略多生词多背景生疏导致文意涩而艰。人物精神的美,情感的美,被隐藏在文字的荆棘中;文言本身精辟的美,理性的美,被覆盖在文字的丛莽里!
  2.背景复杂
  学生对文言的厌烦还来自时代的隔膜。几千年前的英雄似乎都是传说,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精神?殊不知时势造英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所刻画的各类英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且多数时代环境风云动荡,社会矛盾激烈尖锐,正是这种艰难复杂的时代熔炉炼就了英雄的精神意志。正确认识复杂的时代背景,能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客观中肯地理解感悟人物。
  3. 思想深刻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通过刻画一个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树立了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又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的发展过程,能更深入地认识到民族精神对本民族的不断凝聚与自强不息所起的激励作用。《史记》具有独特的悲剧精神、审美价值、文化内涵,能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价值观。
  4. 文笔生动
  从文学价值来看,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特别的,作为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的纪传体史书,其白描式的人物刻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荆轲、项羽、韩信等;其叙事语言生动传神,评论语言精辟深刻,抒情语言恣意淋漓。明代茅坤论述《史记》叙事写人感染力时就曾说:“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二、 目标预设
  
  在充分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者可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制定明确而有效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分析并掌握特定的文言句式,能准确译文;背诵一定量的精彩句段。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是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而传统的国学底蕴是一个高中生必备的文化素养。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也为高考传记类文言阅读作好准备。掌握人物刻画方法,能分析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个难以把握常被忽略的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应该有过程的参与,有学法的形成。文言传记教学“过程与方法”所应达成的目标有:课前认真准备自习笔记;课上分组交流探究;课后整理笔记,并撰写人物评价或学习心得,也可改编剧本表演课本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它涵盖的是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对学生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的培养。《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在《〈史记〉选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磨练意志的能力,明是非,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模式初探
  
  倪文锦教授在谈到高中选修课时指出,“选修课知识的学习,不是仅仅掌握概念、原理,记住教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培养应用语文、探究语言文字或文学文化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因此,在《〈史记〉选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活动探究为主、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史记》之“言”上自主阅读、交流、归纳;在《史记》之“文”上交流心得,受到熏陶,提升认识。
  学生相互之间的探究交流是避免文言教学枯燥与沉闷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师精心编写的学案与学生充分的预习则为高质量的课堂探究提供了重要保证。下面我以《鲁周公世家》一文的教学过程为例,简述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 教师精心编写学案
  学案的引导能使学生清楚把握文本重点知识,形成对文本对人物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较长的人物传记可编写分课时学案。《鲁周公世家》教学时间为四课时,第一课时学案提供较为详尽生动的人物事迹(略),要求一,阅读材料,提炼概括:①人物的历史贡献(代王受死、伐灭三监、分封建国、制礼作乐、迁都洛邑);②人物相关典故(周公吐哺、周公解梦)。要求二,阅读文本第一、二自然段:①我的理解:理解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本内容,一句话概括内容,几句话点评人物。②我的疑问:字词句章皆可。第二、三课时集中学习文本为主,学案设计为“我的理解”“我的疑问”两方面则可。第四课时以提升交流与课堂检测为主,学案分“经典阅读”与“我的感悟”两部分。阅读部分提供后人解读周公的经典诗文,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感悟部分要求学生摹仿范文练笔,领悟人物精神,形成人文素养。随堂检测学案一份,20分钟完成。
  2. 学生准备预习笔记
  学生六人一个小组,轮流担任组长,由组长将第二天课上要学习的内容平分给六个人去做精心准备,要求除完成规定的学案外,还要对领到的任务认真研究,做好讲解笔记。这个任务因为有六人去平分,所以量不多,但对质的要求较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解读。
  3. 学生小组交流探究
  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六人一个合作交流小组,先疏通文本,每人主讲3至4分钟(只是一个大概时间,也可善讲的多讲点),其他成员认真地在文本中圈点、简要记录,有错误应及时更正,有疑问一起探究;然后一起交流学案完成情况,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留待集中质疑。教师在各小组间或旁听、或答疑、或督察、或示范,作一个尽职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分组探究讨论能一定程度解决传统文言教学枯燥的问题,但时间也不宜太长,否则一会引起新的厌烦,二会导致低效重复。此环节不超过20分钟,视教学内容而定。
  4. 师生集中答疑提升
  学生经过20分钟左右的分组学习,接下来的集中提升又会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集中提升除解答每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要设计一点生动的形式,准备一点鲜活的内容,一扫文言的陈腐气,使古为今用,读为说用,说为写用。方式有诵读体悟、问题探讨、展开辩论、观看视频、配乐诵读、竞赛抢答等。如我教《鲁周公世家》第一课时,师生再次集中环节,学生质疑:第二段代王受死一事只是一个可笑的迷信,怎能作为史实叙写?(这一点应在教师预设之中)教师反问:你能说今天的科学在两千年后还全是科学吗?你能说两千年前的迷信在当时就是迷信吗?学生无言。教师教给方法论:分析人与事一定要结合当时背景;分析人与事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史记》中还有许多伟人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描写(略),这些迷信既反映当时人们真实思想认识(如图腾崇拜),更主要是传达对圣人的信仰与虔诚,或表现人物精神。再如此文第三课时,针对分封诸侯国一段,教师准备问题:为何有“齐鲁大地”之称的山东不用强大的“齐”简称,而用后来日益衰微的“鲁”?这个问题是对周公历史贡献的一个侧面总结。综合全文,鲁是周王室的嫡传;周公制成《周礼》,鲁是礼乐保存施行最好的,继承周的文化,即华夏文明之源。也可让学生讨论:为何遵奉“尊尊亲亲”之礼的鲁北面而事齐?结合时代特征。(略)
  5. 学生随堂检测反馈
  因为文本长,教学历时长,四课时加一节自习,便是一周。切忌一学便扔,随堂检测是保证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措施。一般安排在一篇课文结束的最后一课,时间20分钟为宜,主要考查课内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掌握并补充适当迁移练习。
  6. 课后体验深化认识
  这是课堂教学的活动式延伸。可利用活动课、自习课进行。如从学生写得好的人物评价中挑选部分组织演讲比赛,从文中选取部分内容加以想象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对文中有争议的观点组织自由辩论,组织观看相关精彩视频等。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同时强调教师的重要主导作用,学生的“主”更多在课内,教师的“主”更多在课外,这种互补互辅、生动扎实、注重双基、注重素养的文言传记教学模式值得我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①谷文华著《〈史记〉选读中传记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第11期
  ②薛聚瑾著《不可忽略的学生主体地位——〈《史记》选读〉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刍议》,《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29期
  
  (江苏省高邮中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