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语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吧。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孔子三千弟子齐诵孔子名言的场景。
【屏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学生齐读)
这些名言尽显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孔子,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名片”。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孔子,学习表达孔子经世济民伟大思想的《季氏将伐颛臾》,去感受孔子的智慧与思想。(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二、 交代学习目标
师:我们这篇文章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文言文如何进行文本研习?我想通过三个环节来展开我们的文本研习。
【屏显】疏解文字揣摩文气 感悟文意
三、 展示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进行第一个环节:疏解文字。请同学看下列句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屏显】
过: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是:无乃尔是过与 是谁之过与
列: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相:则将焉用彼相也 相夫子,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固:固而近于费
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来、安: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生1:第一个“过”是责备的意思,是“动词”。第二个“过”是“错误”的意思,是“形容词”。第三个“过”是“名词”。第一个“是”是复指代词,第二个是判断动词。
师:是判断动词吗?应该是“这”,指代前面不负责任的事情。
生2:“列”是“职务”的意思。
师:“列”的本义是“位”,翻译成“职位”更好一些。
生3:“相”是“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师:你能读一下吗?读xiāng还是xiàng?
生3:读xiàng。
师:第一个“相”是“辅助的人”,第二个“相”是“辅佐”的意思。
生4:“固”是“坚固”,“地势险要”。
师:“坚固”,“地势险要”都是它的基本意思。这儿究竟是哪个意思准确些?
生4:坚固。
生5:“疾”有“痛恨”的意思。
师:这句话很长,你能读一遍吗?注意停顿。
生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生6:“来”“安”有“使……到来”“使……安定”的意思。
师:都是什么用法?
生(齐答):使动用法。
师:大家回答都很好。文言字词的疏解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本课中,我们还有一些重要的句子需要大家来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屏显】
翻译句子(说说句式的特点):
1. 无乃尔是过与?
2. 何以伐为?(又:何辞为?)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生7:第一句:恐怕应该责备你吧?是宾语前置句。
师:你能分析宾语前置现象吗?(学生回答后问)宾语是什么?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生7:宾语是“尔”,正常语序是“过尔”。
生8: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是宾语前置句。
师:你也把它看成是宾语前置句,能分析一下吗?
生8:“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的意思。
师:“何辞为”这句是哪一篇课文中的句子?
生(大部分):《鸿门宴》。
师:从语气上说都表示反诘语气。
生9:是定语后置句。
(大部分生笑)
师:是定语后置句还是……请把句子翻译一遍。
生9: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逃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中遭到破坏。
师:这儿应该是状语后置句。
好,我们上面进行了第一个环节:疏解文字。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揣摩文气。
师:《论语》是体的文集?
生(齐答):语录体。
师:语录体主要形式是对话,那本文写了几次对话?
(生翻书、议论)
师:写了三次对话。主要语言标志是“六个‘曰’”。还要注意孔子回话中的“三个‘求!’”。注意“求!”后的感叹号背后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揣摩对话双方说话时的情态或者心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说话者的思想或情感。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师:板书六个“曰”,三个“求!”)
【屏显】
结合对话情境和对话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在六个“曰”前加入表示对话双方神态或心理的修饰语,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2. 三个“求”后各有一个感叹号,揣摩感叹号背后的情感态度。
师:每个小组在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时,要注意:
(1)为了方便四人讨论小组的记录员操作,我制作了一张表格,请记录员参考表格进行记载。
(2)为了便于小组长引动本组讨论,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屏显】问题引导:
①明明是“伐”颛臾,为什么冉有、季路说“有事”于颛臾?
②在孔子看来,颛臾该不该“伐”?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7分钟。(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
师:现在请小组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观点。(第一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生11:第一次对话中冉有、季路是向孔子征询意见。因为在后面他们也说“是夫子欲之,吾二人皆不欲也”。说明他们想挽回这场战争。
(生议论纷纷)
师:是“挽回”吗?
生11:是在征求意见。
师:对于这场战争,作为学生的冉有和季路是征询一下老师的意见。那他们的态度如何?
生11:是“谦虚”地问孔子。
(有学生插话说是“恭敬”地问)
师:好的,那孔子的态度如何?
生11:从“求”后的感叹号和“何以伐为?”这一反诘语气,说明孔子是反对战争的。
师: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11:是有点“紧张”的。(众笑)是“非常生气”的。
师:你看了“无乃尔是过与”这句吗?这句话怎样翻译的?
生11: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恐怕……吧。(学生接话:责备)最多只能是“责备”,你说的“非常生气”,语气有点过了。
师:请第五小组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12:我们觉得冉有、季路有点无奈的样子。
师:“无奈”地说,这怎么讲?
生:后面冉有说了,是季孙要讨伐,我们不想做的。
师:注意现在是回答第一个回合的对话。注意刚才的问题,明明是“伐”颛臾,为什么说是“有事”于颛臾。
生12:我觉得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师:这样说的话,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说话时有点遮遮掩掩、躲躲闪闪,是这样吗?
(生点头同意)
师:回答很好。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作出恰当的分析。下面我们总结一下,
【屏显】
孔子是冉有、季路的老师,更是他们的精神引领者;冉有、季路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孔子对学生有一种道德上的威严,作为学生的冉有、季路不敢不说,怕事后被孔子指责。所以抱着“试探”的心态向老师说这件事,看看老师的态度。
孔子为什么“责备”学生?
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就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根本就没有资格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制。
第六小组的学生针对第二个回合的对话发表意见。
生13:根据“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可以看出他在推卸责任。把责任推到季孙身上。
师:对,你抓住了句子中的“夫子”和“吾二臣”两个词语,说明是在推脱责任。在孔子批评时,他们感到有点委屈,是这样吗?
生(齐答):是的。
师:孔子什么态度?
生13:有一点点生气。
师:有一点点生气吗?
(生议论,不太同意)
生13:应该是比第一次更加生气一点。因为作为臣子,在职位上应该尽职。
师:孔子对他的态度用什么词语表述好呢?
生:愤怒。
师:大家看“愤怒”这个词语可以用吗?
生:不同意。
生:应该用“斥责”。
师:好,同学提出的“斥责”这个词更恰当些。
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为什么“斥责”学生。
【屏显】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孔子在此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即:为人臣者,为“相”者,在其位,应恪尽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尸位素餐,就是一种失职行为,就是有过,就要斥责。
第七小组针对第三回合的对话发表意见。
生14:我们觉得冉有找到了讨发颛臾的理由:如果不打,必为子孙留下祸患。有点理直气壮的样子。
师:好像是为自己参与谋划的事狡辩,明知自己不对,还在为自己找理由。
生:是的。
生14:孔子这时应该是盛怒的样子。
师: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说:
师:孔子为什么“痛骂”学生?
【屏显】
面对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不仅不劝阻,反而参与其事。(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说辞想把它搪塞过去,即“必为之辞”) 这种态度既有悖于国家的政治道德,也有悖于基本的为人道德,这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师:请同学读三次对话,要读出语气。
(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最好的是三个“求”,注意要把陈述语气和反诘语气区别开来。
师:那么孔子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板书:政治理想)
(请同学读“丘也闻……既来之则安之”一段)
【屏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师:这中间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孔子提出的主要观点之一。请问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最希望的国家是怎样的?
生:国家安定。
师: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生:人民和睦。
师:怎样才能达到“人和”?
生:要平均财富。
师:是财富的合理分配,要公正。那“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与孔子的理想究竟有何冲突呢?先给大家一个背景材料。
【屏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在鲁襄公十一年三大家族将公室瓜分 (史称“三桓犯上”)。他们把持鲁国朝政,从此“邦分崩离析”。
不久,势力最大的季孙氏,为了扩张势力,再度“谋动干戈于邦内”,不顾国家安定攻打作为附属国的颛臾。
(请一位学生读,指出学生读音“桓”错误)
(学生结合三次对话和背景资料思考,同桌讨论)
生15:孔子的思想是强调“和”,就是国家安定。而季孙却用武力扩张的方式,这样国家就会动荡不安。用战争的方式是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的。
师:你的回答中有一个关键词——战争,就是季孙你想扩大疆域,提升实力,这无可厚非,但孔子不希望用战争的方式来获得利益。
生16:作为一个臣子,要想办法为国君分忧,而不是想办法满足私欲,把国家搞得“分崩离析”。颛臾这个国家是先王分封的,它是符合国家意志的,这样的君臣关系是不能被打破的。
师:说得很好。作为君臣关系,它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不能被打破。就像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是一种“礼制”,不能违背。
生17:我觉得孔子一直推崇“仁政”的。季孙的做法违背了孔子的这一理念。不能用战争的方式来为政。
师:你能否紧扣“仁政”谈谈你的看法?
生17:不应该用武力,而应该用“修文德”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实力,只有“修文德”才能让远方的人“来之”。
师:很好,你回答问题时注意到结合文本的句子来回答。
师:我们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是否可以抓到这样三个字:礼制、仁政、文德?这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板书:礼仁德)
【屏显】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
【屏显】
对象——颛臾——不合礼制
手段——战争——不合仁道
结果——动荡——不合文德
师:孔子在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后,心里是比较焦急的。因为孔子的弟子们是他思想的践行者。看到弟子们这个样子,孔子怎么做呢?
(请同学读“今由与求也——而在萧墙之内”一段,体会孔子的情感和态度。注意体会四个“也”字背后的情感态度)
(生齐读,思考)
生:希望,亲切。
师:再读“今由与求也”,你们可要记得啊!你们这样做真是糊涂啊!
生(绝大部分):语重心长。
师:最后孔子再次陈述自己的思想,语重心长地教诲两个弟子。
【屏显】
礼让为家 仁和为国
四、 结束语
(师深情朗诵结束语)
【屏显】
此时我们合上书本,眼前似乎看到这样一位老者,一位有着善良、正直良心的政治家,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传道者向我们走来。
在他一声声“经世济民”理想的呼唤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那微皱的双眉和忧虑深邃的目光……
师(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去感受他的智慧,去感受他努力推行自己思想的不灭心志。
【屏显】
《论语》有曰:“礼之用,和为贵。”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联系现实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文字,谈谈你对“和”字的看法。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文本研习”教学方式的研究课,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文本研习”的呈现方式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以“言”为主,落实字词,兼顾“文章”;另一种是以“文”带“言”,“文”为主,“言”为辅。这两种模式与“文本研习”教学方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堂课从最初的只注重字词句到后来的强调人文思想、文化内涵,再到现在的文字、文气、文意三位一体,是我对“文本研习”的一种思考:感知文本,体验情感,感悟思想。本堂课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因此定下三个原则:落实(文字)、清晰(文气)、深刻(文意)。
文字是基础,必须落实;文气是脉络,必须清晰;文意是内涵,必须深刻。《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尝试努力遵循这三个原则。
首先是文字的落实。分成三部分:课前预习、课内穿插和课后练习。课前预习以小作业的形式出现,课内穿插以文带言通过文章梳理落实重点字词,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是文章解读的清晰。抓住一条主线:文章三次人物对话。通过揣摩对话双方心理,以及孔子回答三个“求!”中所表明的态度,为感悟孔子“经世济民”思想作一个铺垫。
其中体会孔子的态度这一环节是文章的重点。孔子对冉有的行为的态度有三个层次:责备——指斥——痛骂。表明孔子的思想:治国要合礼制,守职责,行仁道。
最后是文意分析的深刻。感悟文意源自文本。孔子的“均”“和”“安”实际是层层相联的,反映孔子的政治理想:恢复尊卑有序(礼制)、和谐安定的礼乐社会,用“仁”的方式处世。在孔子看来,治国先要恢复周代的礼乐社会,所谓“礼”就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曾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不可僭越。他又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孔子看来,如果真到了有必要发动战争的时候,那么只能由天子来决定,而季康子仅仅是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竟然把持国政,威胁国君,并且违背“为政以德”的原则,企图用武力征服弱邦,是为无道。这才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根本原因。而冉有、季路身为谋臣非但没有劝阻反而替季康子谋划,所以受到老师孔子的严厉责备。
最后揭示孔子形象的特点:一个致力于建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等级有序,和谐安定的礼乐社会的政治家,一个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的教育家。然而,仅仅通过一堂课、一篇文章,是不足以把握孔子思想的,因此,课后给学生一个延伸思考题:对“和”的思考拓展,以此完成课堂内外的勾连。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关注“文”的理解,感觉诵读重视不够;另外设计的问题有些还无法有效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理解出现障碍时,提供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还有些牵强,不能做到水到渠成。这是以后教学要重视的方面。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