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师文本解读(观察者:朱正忠)
观察维度:文本解读准确·深刻·新颖
研究问题:教师研习文本的质量如何?是否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1. 文本解读的准确性。《季氏将伐颛臾》主要记载了孔子和学生的三次对话,通过批驳冉有,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其实,古人对他人一般称字不称名,称名是不礼貌的,常有厌恶、不满之情。孔子称学生名的不少,但往往加上语气词“也”,显得客气,如“贤哉回也”。在本文中,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没有语气词,说明孔子很气愤、不满。(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比较朗读其中的区别。)此外,由于自己的学生竭力为季氏将伐颛臾找借口,孔子反驳的语气是逐渐加重的,如第一次的“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带有推测的语气,所以稍有责备之意;第二次的“且尔言过矣”则明显带有愤怒之情;至于最后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不难看出此时的孔子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应该说,曹老师在文本解读的准确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2. 文本解读的深刻性。“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那么,季氏将伐颛臾与孔子的这一理想究竟有何违背之处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结到“礼、仁、德”三个字,符合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应该说,文本解读到这一步已经很深刻了。此外,孔子一向讲究“温良恭俭让”,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原则精神和人格魅力,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使学生具有一种文化胸怀和文化精神,这正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笔者以为,课堂上如果能够把这一点再挖掘出来的话,可能更好。
3. 文本解读的新颖性。课堂上,曹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在表示孔子和学生对话的每个“曰”前加修饰语,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这是非常新颖的。如冉有、季路第一次跟孔子提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时,没有说“伐”,而说“有事”,这其实就是他们对孔子的一种试探,一种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态度;等到挨了孔子的批评后,冉有又竭力辩解,把季氏拉出来做挡箭牌,“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好像这件事跟自己无关,自己是委屈的,企图推脱责任;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这其实是在强词夺理。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另一方面,要想准确地选择修饰语,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学生研习文本的能力亦得到加强。
4. 文本解读切入口的选择。本节课,曹老师采取“文字”“文气”和“文意”三文一体的方式,以文代言,以言促文,没有追求单纯的、传统的词句教学,也没有架空文本进行研习,应该说,这种解读的切入口的选择还是非常巧妙的。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具体落实情况(观察者:高家风)
观察维度:教学目标确定·问题设置·目标导引·课堂评价·目标达成程度
研究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如何?
1. 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基本要求是恰当。本课设计了三个目标:①揣摩文字——掌握重点词句;②揣摩文气——思路和主要内容;③探索文意——理解孔子经世济民思想。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教学目标也有三个层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句和文章大意(即“言”),此其一;体会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此其二;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文章内容,并用现代观念评价文章内容,此其三。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又层层推进,可以说是恰当的。当然,在第三层面的目标设置上,仍存在不足。
2. 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设计的关系如何?基本要求是紧密。本课在落实目标1时,重点落实8个词语,其中有虚词1个,实词7个;翻译3个句子,重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落实目标2时,设计两个问题——①在六个“曰”前加入表示对话双方神态或心理的修饰语,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②三个“求”后各有一个感叹号,揣摩感叹号背后的情感态度。以此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紧紧围绕目标。落实目标3时,让学生运用孔子思想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错误,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指向教学目标。应该说,教学问题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 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如何?基本要求是指向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问题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设置的,教学环节基于教学问题,应该说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此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教学环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比如在分析师生第二回合的对话时,孔子的批评很有艺术,孔子先引用名言,再分析弟子错误,反问诘责,最后打比方并设问,严密,形象,咄咄逼人,让人无可辩驳。分析起来不难,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却引证以下材料“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即:为人臣者,为‘相’者,在其位,应恪尽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尸位素餐,就是一种失职行为,就是有过,就要斥责”,这种不以文本为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外还缺少了一定的环节,如在重点落实了部分字词句后,应该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再就字词句进行质疑,比如“盖均无贫”中的“盖”字,估计学生理解是困难的。
4. 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评价如何?基本要求是促进学习。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及时评价,评价中多鼓励启发表扬,对于错误答案也进行明确纠正,评价可谓中肯。但对各大教学问题分析后,缺少总结性评价,如落实完字词句,应该评价如此预习达标与否,以便学生心中有数,学会学习,以进一步提升文言解读能力。
5. 教学目标达成如何?基本要求是有效达成。本课目标1有效达成;关于目标2,师生分析基本到位,但诵读欠缺,目标基本达成;关于目标3,从三个学生的主动回答看,理解了孔子治国思想的内涵,目标达成。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恰当,并以目标导引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三、 教师的讲解效度(观察者:袁纯洁)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讲授
研究问题:教师讲授的质量如何?
1. 讲授的基本要求方面。能够同时体现教师讲解清晰程度和表述准确程度的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在讲解句子“无乃尔是过与”时,曹老师指出:“是”复指“尔”。这表明曹老师非常仔细地研究了教材的注释,并在讲解时与之有效一致,但是曹老师没有仅限于此,而是进而指出:“是”也可以说成通常意义上的“提宾标志”,这样就使这个知识点的讲解非常精准,当然如果能够再适当举一两个例子“唯余马首是瞻”、“唯利是图”进行拓展,效果将会更好。而在翻译文句“龟玉毁于椟中”时,略去对“龟玉”等繁琐的注解,而是直接关注“状语后置”的句式,则很好地体现了“描述观点的简练”和“观点陈述的恰当”。至于“教学过程的精彩程度”方面,曹老师表现突出,举两例印证。一是课文讲解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既服务于讲解和理解,更能够体现教师深厚的人文思想功底,把课堂讲解一下子推向纵深,令人印象深刻(具体表述可参见实录)。二是教师在讲授时非常有层次性。疏解文字—揣摩文气—感悟文意三个环节就是层层推进的。而在“感悟文意”部分,教师在与学生探究“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时,先请学生用文中的话语表述,然后引入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从“季氏的做法与孔子的思想的冲突”的角度得出“礼”“仁”“修文德”三个维度,最后扣住文本内涵得出孔子“经世济民”的思想:要合礼制、合仁道、合文德。真可谓绵密细致,如莲花绽放般层层展现。
2. 讲授的典型行为方式方面。曹老师在本堂课的讲授中,“用引证的方式”这一点做得非常突出。这种大量“运用引证的方式”的做法一是符合了本文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教学教师首先就是要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言知识,并进行归纳整理。曹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如在讲解“何以伐为”时,引入已学文句“何辞为”(见必修三《鸿门宴》),类似这样的引入既可以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很快掌握新知识,又可以及时引领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需要。学生对《论语》本身及孔子所处时代、他的思想等背景知识所知不是很多,所以曹老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做了许多有效的引用补充,这些引用补充极好地推动了课堂的环节、加快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三是符合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文本和编排体例里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意味和深刻的思想,曹老师引用的材料显然与之相得益彰。
当然,曹老师在“直接讲授观点”“利用重复/停顿/节奏”等方面做得也很好。综上所述,经过观察和实例分析论证,曹维明老师在“教师讲解的效度”上质量是非常高的。
最后关于设置量表的两点反思:①“教学过程的精彩程度”实际上已超出“讲授的基本要求”的范畴,把这一点放入“基本要求”是不恰当的。②“用肢体语言”这一观察点固然属于教师讲授的“典型行为方式”,但是这一
点在本文教学中不重要,也不符合上课教师自身的特点,完全可以略去。
四、 教师的提问方式(观察者:王哲)
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提问次数·具体问题·提问时间分配·提问的有效性
研究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是否有一定的覆盖面?是否有效?
曹老师课堂提问共33次,所提问题清晰、具体,难度适中,且具启发性。比如:“《论语》是_______体的文集?”“在孔子看来,颛臾该不该‘伐’?”“对于这场战争,作为学生的冉有和季路是征询一下老师的意见。那他们的态度如何?”“那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曹老师的提问大都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为探究文本的主旨服务。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曹老师紧跟学生的思路,而又加以引导、点拨。如:“是‘挽回’吗?”“对于这场战争,作为学生的冉有和季路是征询一下老师的意见。那他们的态度如何?”曹老师的这些提问既启发了学生又很好地驾驭了课堂。
在提问方式上,曹老师的提问有从大处发问的,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与孔子的政治理想有何冲突?”也有细节探究的,如:“明明是‘伐’颛臾,为什么冉有季路‘有事于’颛臾?”有个别提问23次,集体提问10次。有深入解读文本之后预设的提问,又有根据学生回答所临时设置的启发性提问。这些都说明曹老师比较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曹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基于文本的,是有效的,也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实际而设计的。
曹老师的提问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问题指向性不明晰,需细化成更为清晰的问题。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与孔子的理想究竟有何冲突呢?”因为孔子的政治理想不只有一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与孔子的理想就构成了多个方面的冲突,因而这一问题中包含的小问题过多,指向性不够明晰。又如:“好的,那孔子的态度如何?”这一提问也不够明晰,可改为:“此处,孔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另外,教师的提问在水平区分度上也应有所体现,具体可体现在作业中,基本要求为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对孔子政治理想的理解,较高要求为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孔子政治理想的评价。
曹老师的提问总体上说都是有效的,都是以文本研习的方式依托文本设计的,也都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提问的,少量有问题的提问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逐步改善。
五、 学生的应答方式(观察者:陈景龙)
观察维度:学生·互动·回答行为
研究问题: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的行为、水平、习惯、态度如何?
本节课是一节文本研习课,我选择讲台右侧作为观察点,背对黑板面对全体学生,从学生应答方式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组观察统计数据: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无应答而造成课堂冷场的情况没有出现,集体齐答问题14次,讨论后汇报交流8次(代表自己的讨论小组回答),学生主动举手回答4次,个别回答(被教师指名回答)11次,学生自由回答(包括插话回答)7次。从这组观察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回答问题人数多,参与面广,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达到了班级学生总人数的95%以上;回答问题的频次也比较高,共42次。
从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的行为态度的角度来看,本节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研习文本之后,学生的反应比较热烈。如课堂教学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揣摩文气”时,教师给出研习讨论的问题,明确研习讨论的要求后,学生立刻分组进行讨论。全班学生始终都处在一种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结束,教师要求各小组交流讨论成果时,学生的态度也非常积极,大多数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注视着教师,表现出自己要回答问题的一种渴望。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疏解文字”时,只有两名学生对实词的解释和句式特点理解不正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理解并说出了正确答案,说明大部分学生预习充分。在课堂教学进行第二个环节通过文本研习“揣摩文气”时,只有个别学生在交流时表现出对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理解的不够到位,大部分学生研习文本时已经走进了文本,跨越了时空,与孔子及孔子的两个弟子展开了深层次的对话。学生不但理解了孔子和弟子谈话时各自的语气和情感,而且还能说出孔子在批评两个弟子时表达出来的“仁政”的思想。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声音响亮地用流畅的语言有理有据地交流自己(或代表自己的讨论小组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看法,回答问题的习惯很好。
从学生应答方式观察本节课,也发现了一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照顾到班级的各个位置,也要注意男女生比例,保证每个学生尽量多且均等的交流展示自己研习成果的机会。本节课,被提问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同一个自然组,集中在座位的前半部分,而且全部是女生。教师采用了从前到后的提问顺序,个别学生被提问三次以上。文本研习结束之后学生交流研习成果时,14个讨论小组中只提问了其中的4个小组,而且没有让小组其他成员补充,也没有让更多的小组发表意见。
教师的提问方式要灵活,除叫答外,应尽量鼓励学生主动回答。从观察来看本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发言的欲望,参与发言的人次也比较多,但曹老师的提问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是集体齐答和指名叫答,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回答,导致主动举手发言的人数只有4人。
总之,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来观察这节课,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很好,对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语气情感揣摩得比较准确,对文本表现出来的孔子的“仁政”思想理解比较到位,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一堂有效的文本研习课。
六、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观察者:盛志峰)
观察维度:教师·机智·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研究问题: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我选择这个观察角度的意图是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这对教师的课堂机智和应对策略是一个考验,这也是我所欠缺的。
我的观察设想:记录学生对预设问题的回答,收集其中的错误,重点观察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和教师应对策略的合理性提供定量依据,并尝试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观察和整理,本课中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共出现3次,如“且尔言过矣”中的“过”的解释,“是谁之过”中“过”的解释;表达错误出现1次;不合理的错误出现1次。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联系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以及没有把握问题的指向,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还有一个是读音的错误。曹老师面对学生的这些错误,始终面含微笑,耐心倾听,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待,在和其他学生的探讨中很快纠正了这些错误。除此以外,学生的错误更多的是理解上的不到位、表达不清等问题。曹老师主要通过理答追问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据统计,曹老师在整堂课中有7次是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后回答解决问题,5次是由同伴补充完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1次是换其他学生来回答。一个有效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答问“卡壳”时,曹老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当铺垫,对思考方向和解决方法加以点拨,从而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揣摩文气”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时,要求学生回答:明明是“伐”颛臾,为什么冉有、季路说“有事”于颛臾这一问题。有学生回答冉有、季路拜见孔子的原因说是想挽回这场战争时,曹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学生理解上不到位的问题,适时引导,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意再次揣摩,同时投影补充材料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