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28

[ 应 健 文选 ]   

“沉醉于浓郁的花香中”

◇ 应 健

  文学作品凝聚着作者的生命体验,是作者瞬间生命体验的永恒化。这就需要读者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罗曼·英加登曾就阅读体验作过形象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一阵新的强烈情绪,这种情绪现在真的成了一种快感,由眼前的景象所引起的喜悦和安逸,一阵‘沉醉’——就像沉醉于浓郁的花香中一样。”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囿于年龄、阅历等,与一些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从而使文本内容不易进入他们的心灵,难以勾起他们一拍即合的呼应,更不用说心心相印的认同”。因此,对阅读教学进行有力度的铺垫,使学生沉浸其中,才能有深层次的体验。
  一、 深入背景,入境体察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对“其人”的作品进行阅读鉴赏,需要了解“其人”“其世”。这就需要再现文本诞生的历史场景,走近作者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一种阅读铺垫。
  在教学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学生不了解该文的时代背景,对普希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西伯利亚的囚徒”知之更少,对作品的理解也只能浮于表面。为了让学生了解普希金、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在该课例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导入环节和小结环节:
  [案例1]《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学设计(有删节)
  一、 导入
  1. 你印象中的西伯利亚是怎样的?
  图片呈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狂风肆虐。
  2. 有一群人为了理想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了解这些人吗?
  介绍十二月党人。图片呈现十二月党人昔日的豪宅和西伯利亚的陋居。
  3. 你知道诗人是如何把这首诗捎给他们的?
  介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以及涅克拉索夫的诗“我在他的面前不禁双膝跪倒,……”
  4.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图片呈现普希金的不羁的肖像,介绍有关他的事迹。
  5. 你能想象这些西伯利亚的囚徒收到这首诗的心情吗?
  投影《〈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答诗》,请学生把两首诗交替朗读。
  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相隔甚远,很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难以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背景的深入介绍,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变成图像或声音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体会到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
  深入背景,能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顺利跨越时代的鸿沟,入境体情悟旨。如《相信未来》中食指在精神病院的近况、《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被害时的情景等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再现作者的情感,对文本就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 淡化背景,情因文转
  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存环境、思想状态,但是如果过多地介绍、强调,反而会适得其反。特别是有些文学大家,背景材料非常多,教师如果一味地贪多求全,往往会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极大地限制学生对作品的个体体验和解读的个性化。
  教学《边城》,教师若过多地强调时代的黑暗、沈从文的迷茫、内心的痛苦,学生对小说优美的意境的体验便会减弱。甚至有的教师还大讲特讲沈从文参军的经历、文革中的遭遇、文革后的转型等等,这对学生走进这座美丽的边城更是无甚帮助。
  我在讲授《边城》时,对沈从文的生平并没有做过多的介绍,而是只呈现了两段文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沈从文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我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写下这些文字的作者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用“纯粹”“干净”“美好”“本真”等词形容沈从文,我让学生带着这些感受去阅读小说,学生一下子沉浸到小说中去。当学生把《〈边城〉续写》的作业交上来时,一篇篇短文体现了学生对“人性美”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它们是学生阅读体验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淡化背景,并不是抹杀背景,而是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赋予文本更多的鲜活感,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来感化学生的情感思维,从而释放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之思随时移,情因文转,体验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亲历真实,直面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逼近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要尽量使学生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处于生活的语言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深刻的体验。
  《我的五样》是毕淑敏的一篇短文,作者描写了自己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并一一划去的心路历程。课本中也设计了同样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但是,课本中把游戏的题目放在了毕淑敏的文章中间,这样的设计不够科学,不符合人的心理特征,这会让学生不自觉地以一种做题目的心情去面对,回答时会下意识地考虑这个答案好不好,这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让学生投入地体验。
  要让一个心理游戏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于是,我借鉴了毕淑敏的《心灵七游戏》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语言、音乐、画面的铺垫,让学生认真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种“游戏”的心态。我做了以下设计:
  [案例2]《我的五样》教学实录(片段)
  二、 与心灵对话(加入音乐)
  (一) 游戏
  师:请大家先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顶端,一笔一画,写下“某某的五样”。这个某某就是你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着你的身体,你的记忆,你的爱好和你的希望。
  师:请你用黑色的笔在雪白的纸上,飞快地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请你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屏住气,仔细地看着。记住那些笔画的每一笔顿挫和它们在你心中激起的涟漪。这支集结而起的小小队伍,就是你生命中的挚爱。它们藏在你心底,是你最大的秘密。
  师:糟糕!你的生活中出了一点意外。你要舍去一样。请你拿起笔,把五样之中的某一样抹去。你要用笔将它缓缓地、但毫不留情地涂掉。直到它在洁白的纸上成为一个墨斑,再也无法辨识。
  师:你的纸上剩下了四样宝贵的东西。此刻,生活又发生了重大变故,来得更凶猛急迫,你必须再放弃一样。
  ……
  (二) 学生交流体验
  生:当我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要选择了,到底划去什么,我想了又想,当我划去父母的那一刻,我心痛、难受,百感交集,好像父母真的离开我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眶似乎也湿了。测试结束了,我恍然大悟,我现在明白我自己到底要什么了。
  生:这个游戏让我明白自己的内心,让我知道自己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似乎是做了一块指路牌,指引我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我想,让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样就够了,不必跟我们讲多大的道理,多深的奥秘,简简单单的,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做完这个游戏,许多学生眼里满含泪水,他们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到达了从未有过的深度,这样真实情境下的体验大大地丰富了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
  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结合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