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26

[ 韩志红 文选 ]   

激发兴趣 力求高效

◇ 韩志红

  第一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2005年全省全面开始使用)的教学我主要用传统的串讲诵读法。一轮下来,我发现那样的上法除了文言知识的讲解比较系统外缺点很多。如耗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沉闷,课上经常有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的现象。我反思的结果是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用心,主要原因还在于我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真正落实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在实质上把他们当着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我只是一相情愿孜孜不倦地注入知识,我甚至是无意中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乃至剥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权利。第一轮教学时我已意识到这点,但当时我只简单地认为是因为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很差,学习主观积极性不强,不太适合用其他教学方法,那样做的话只会浪费课时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不想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表现也间接地影响我备课的积极性。我总感觉我越是精心准备的课他们的课堂表现就越是达不到我期望的要求,我就越不愿意给他们尝试其他教学方式。虽说教学永远都是有遗憾的,但对照现在我的教学来看,我在心底对前一轮的学生时常有一丝歉疚之感,这种感觉时刻鞭策我这一轮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勤学精思力求高效和不留遗憾。其实第一轮教学时我对那样的教学现状也很不满意,我渴望充满勃勃生机激情四溢的课堂,我渴望我的学生个个生龙活虎而不是一只只懒洋洋的猫。
  第二轮《〈史记〉选读》教学开始之前,我就琢磨怎样才能把《〈史记〉选读》上得好玩有趣上得让学生感兴趣,怎样避免我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的水平比上一轮略好一点。这一轮我没当班主任,我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备课中。虽是第二轮教学但实际上我的备课时间和投入程度都远远超过第一轮。每一堂课都力求让学生感兴趣,尽量让学生多活动,我的活动主要体现为“隐身活动”——学生看不见的积极的备课和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我自己力求做到勤学、精思、高效。第二轮教下来,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困扰我的问题——学生兴趣不浓,不肯积极参与的问题也已得到很好的解决。
  反思第二轮《〈史记〉选读》教学,我自己基本满意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 是教学观念的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我的确只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甚至旁观者。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二、 是教学方法的改变,由单一的串讲诵读变为根据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自读法、表演法、辩论法等。
  三、 是讲究教学设计,针对所教学生的学情水平,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再每一篇课文每一个专题都平均用力。从设计的环节避免许多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活动。
  四、 是用足用活教材,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如第二、四专题标题页的插图分别是《高祖斩白蛇起义》《项王自刎乌江》,我把它们纳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或做“导入”或做教学设计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出奇不意令我欣喜的好效果。《淮阴侯列传》课文后面的练习二的小字“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相关内容我巧妙地把它揉入到“韩信之死”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成为一个间接的韩信死亡原因。
  五、 教学心态的改变,不再怨天尤人而是立足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反思,为他们度身定制教学活动,不再好高骛远。
  在第二轮《〈史记〉选读》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如《孔子世家》,开头两节讲孔子早年的出身贫贱、为政才能、仕途坎坷,3至5节讲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的好学乐学善学经历,这些内容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且难度不大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我只在他们归纳总结的疏漏之处和愤悱之处加以点拨。6至11节讲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是课文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何被困?被困后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如何化解这场信仰危机?)供学生讨论。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在课上先自学再讨论,在合作中这些问题很快圆满解决。而且整个课堂大家都兴味盎然。对12至19节讲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和20至22节讲孔子去世及其影响、太史公论赞等大量篇幅只作相关了解。这样一篇22节的文言文只用3课时,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达到了我要的“勃勃生机”的课堂效果。而同样的课文第一轮中我面面俱到地讲了5课时,最后上到我和学生皆乏困不已。
  又如《〈史记〉选读》第二专题是有关《史记》体例的《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和《六国年表》,文字都诘屈聱牙,学生普遍不喜欢。我就采用提要钩玄的方法上,1课时解决各篇文章的主旨和《史记》的体例。而前一轮仅上完《夏本纪》和《鲁周公世家》就用了7课时,效果还不好。
  可见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也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
  二、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重新编排教学顺序
  由于“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的巨大影响和《汉武大帝》《东方朔》等汉代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再加上已经学了必修五的《报任安书》,学生们普遍对汉代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但又知之甚少,所以我依据他们的兴趣点重新编排教材的使用顺序:《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上成汉代风云人物系列。它们原来分别属于第一、二、四、五、二专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特别是把刘邦、项羽、韩信三个人物放在一起对比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体会《史记》不同的刻画人物艺术手法、互见法的效果,要比按原来那种编排顺序上,效果好得多。有的时候这种教学的顺序甚至是学生主动要求的,比如学完《高祖本纪》后,学生就会积极建议“老师我们下一课上项羽吧”,学完《项羽本纪》后学生又会说“老师下面我们想学淮阴侯韩信”。他们的积极建议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他们对《史记》以及对刚刚所学的这一课感到兴味盎然和意犹未尽。每当这时我内心都会感到很幸福,看来他们的学习兴趣终于被我调动起来了。面对学生如此高的学习热情,这种教材顺序的改变早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变得那样自然,那样顺理成章。想想前一轮仅仅是上完《夏本纪》和《鲁周公世家》,学生的兴趣就被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吓退了一大半了。
  三、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力求“引爆”学生的兴趣点
  《项羽本纪》第一课时开头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看课本77页的这幅插图,说说这幅图中,项羽有没有头?(学生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说开了,他们对我提的这个问题感到很意外)
  生1:有头。
  师:在哪里,我怎么看他像没有头啊?
  生1:仰到后面去了。
  师:啊,是这样的。作为一幅艺术品的插图,插图的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我也可以把它看作没有头啊,该怎样理解呢?
  生2:老师,可是项羽没有头,他怎么能站在那里呢?
  师:可从图上看,他的确站在那里啊!
  生2:嗯……(一是语塞)(全班静默)
  师:没有头说明他死了,但从图上看他仍然站立在天地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项羽他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这正是这幅图的绝妙之处!(众生一起点头表示同意)
  师:项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心中,这要归功于太史公的生花妙笔。为什么呢?
  师:请看插图边上的专题名称“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这正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之一。请大家再看78页专题导言第2段——说说《史记》中常用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生:个性化语言、侧面烘托、细节描写……(齐答)
  师:刚才大部分同学认为那幅图中的人物是有头的,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从图上看他有可能站在哪里?给这幅图加个小标题,最好是什么呢?
  生3:项羽站在乌江边上。标题就叫《乌江自刎》。
  师:也就是说项羽手捧长剑仰面朝天站在乌江边上,那么他有可能仰面长叹些什么内容呢?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请你用课文中的话替他说说看?
  生3:嗯……
  生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在课文哪一节?同样的意思项羽一共说了几遍?分别对应哪些内容?
  生4:课文第5节“东城快战”中说了两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第6节“乌江自刎”中“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一共三遍。
  师:很好,预习很充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谁来翻译?
  生5: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不会打仗的过错啊。
  师:翻译得很准确,注意到“非……也”否定的判断句式。
  师:同样的意思说三遍反映项羽此时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生6:项羽到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死的,只认为是上天要灭亡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反复说三遍说明他嘴上认输但心理上并不服气,心里对失败的结局是愤恨难平的。
  师: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生6:主要是他的性格原因。他自高自大,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认为只有老天爷才能让自己灭亡,但对老天的这种安排他也是不服气的。
  师:嗯,分析得很精彩。我们正是抓住了这三句话才深入地理解了项羽“服输而意难平”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的。这样的语言就叫——
  生:个性化的语言。(齐答)
  师:请大家再从“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两段内容中找一些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来印证我们刚才分析的内容。
  ……
  在上《项羽本纪》之前我只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未给他们任何具体问题,一节课下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我很满意甚至有点超出预期效果。我想这与我从标题图片入手设计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很有关系,与我直接引导他们从课文的高潮“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上去也有很大关系。当我说到“这幅图中的人物也可以‘没头’,而且‘没头’的艺术表现力也许更强”时,我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讶的“啊”时,我知道至少这节课的开头设计我成功了,因为我出其不意地“引爆”了他们的兴趣点。
  四、 “以文带言”,让文言知识变得有趣
  “以文带言”即在语境下学文言知识,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在教学《李将军列传》,讨论“李广之死”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我请学生除了注意找一些基本事实外,还特别请他们注意讨论下文中四个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通过虚词“乃”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李广悲剧的深刻原因。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
  第一个“乃”,副词,意思为“才”。写出了汉武帝对这位三朝老臣的极度不信任,认为他老了,不中用了,心里还认为他“数奇”(“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只是不便公开说出来罢了。只是因为李广“数自请行”才勉强答应,写出了汉武帝的刻薄寡恩,揭示李广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乃”,副词,意思为“于是”。写出了大将军卫青的以权谋私,自私自利。当卫青得知匈奴单于所在的准确位置后,他于是就准备亲自带精兵强将跑去捉单于,而让原来担任前将军的李广并到右路军去,分明是为了抢夺战功,挤兑李广。揭示了李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乃”,副词,意思为“却,竟然”。写出了李广的生性耿直,与卫青据理力争,他直言不讳地说出卫青不应该擅自更改汉武帝任命自己的前将军为右将军。揭示了李广悲剧的第三个重要原因,跟他的个人性格有关。
  第四个“乃”,副词,意思为“才”。写出了李广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李广亲自向卫青请求说,我部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竟调开我走东路,再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直到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可是卫青一方面因为“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另一方面卫青为了自己立功和报答曾救过自己性命新近刚失掉侯位的公孙敖,就想把公孙敖调来正面抵挡单于。而李广当时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就亲自向大将军卫青拒绝。可是仍然没有用。而当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也许这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立功封侯、建功立业的机会,想到这些他内心怎能不悲愤难平呢?这也是导致李广最后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四个虚词“乃”的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虚词不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才能解决,原来文言知识也能学得好玩,学得有趣。
  五、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展一些有趣高效的学习活动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有较清醒的认识,教师的心态也很重要,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要恰如其分。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也要准确,对部分情节性很强且不太难的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课外自学,课内总结呈现如《刺客列传》;也可以课内自学,课外准备,课上汇报表演如《滑稽列传》。
  《滑稽列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内自读
  要求:
  自读课文,圈出疑窦,教师巡回解答,共性问题集体解答;
  每个人自读8个故事,拟小标题;
  8个故事8个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各组自己确定负责人,课外排练;
  下一课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可以有自己的想象。
  第二课时表演点评、总结刻画人物的手法
  前半节课学生表演点评、后半节课交流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学生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参与人数很多(全班过半)、表演水平较高、准备态度端正、台词幽默且富于想象力。他们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第三个故事“淳于髡劝阻齐威王‘长夜之饮’”由第三组沈亚鹏同学演齐威王,只见他头顶一浅口方形化学课装仪器的塑料筐(当冠冕用)从走廊(当后台用)迈入教室(大殿)端坐于讲台手捧粉笔盒(当酒杯用),一亮相全班都被他的扮相逗得哄堂大笑,但他自己却一点不笑,一板一眼地威严地喊一声:“传淳于髡觐见寡人!”全班学生立刻被他的表演征服了,静了下来认真欣赏他们的表演。最后全班学生一致认为8个组中他们组演得最好,他个人演得最好。
  第六个故事——“优旃解陛楯郎之困”中演陛楯郎的是潘华杰和郁龑两位同学。他们两人分别抓一把扫帚(当陛楯)笔直地站在讲台两侧(当殿外台阶)扮演秦始皇的侍卫。当演到优旃故意当着秦始皇的面大喊:“哎!陛楯郎,你看你们长那么高有什么用啊?还不如我这样的矮个子呢,我还能在屋子里,不像你们还要淋雨!你们冷吗?”只见那两个演陛楯郎的学生同时拿起粉笔在黑板的上方个画了一块正在滴雨的大云彩!接着又同时把衣服上的帽子戴到头顶上继续苦着脸站得笔直!这两个细节表演真令人叫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他们两个的表演也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当我请学生评点表演的优劣好坏时,他们都很客观。有的学生自评说自己演得不好主要是因为对课文不熟悉,说自己应当多看看课文。很显然这位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见贤思齐呢。
  学生们很显然尝到了这种自主学习的乐趣,当上到《荆轲刺秦王》那课时,竟然有两位男学生主动找到我说他们想演“庭刺秦王”这场戏。正中我的心意。这一次他们演得更精彩,甚至设计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道具:如纸团代表匕首、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饰演秦王宫殿中的柱子。当荆轲的匕首(纸团)投中柱子时,那个高大威猛的男生(柱子)突然把身体弄成大约150度的大弯,那代表柱子被匕首投中了!大家都被他精湛幽默的表演逗乐了。
  因此我由衷地感叹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构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能让学生出彩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那样的课学生才会好学乐学,那样的课学生收获也往往最大。
  我期待着第三轮《〈史记〉选读》教学的到来,期待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相信那时的课学生会更感兴趣,会更加优质高效。
  
  (南京市第九中学;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