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虽然很早就走进了语文课堂,但似乎没有一种教材像苏教版高中课文那样特别适合于广泛运用它。苏教版高中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①。而每个专题的板块之间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上的关联,往往呈现出一种或并列或递进的紧密关系,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三个板块“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以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主题,三个板块,三种情感,并列安排;又如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的三个板块——“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时间由过去而现在到将来,角度从回望而联系到实践,递进编排。板块内课文之间也有类似关系,比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下“如泣如诉”板块中忠孝至情的骈文《陈情表》和真挚亲情的散文《项脊轩志》,再如第二板块“执子之手”中中国式含蓄凄婉的《长亭送别》和西方式热烈奔放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就使得整套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再是“一篇一课”,而是内容相关的整体中的一点,这就是这套教材特别适合广泛进行比较教学的根本原因。
下面笔者拟在自己实践基础上,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作法,对比较教学的实施作一些总结、分析。
一、依据课文呈现内容开展比较教学
关于比较教学,《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多次明确提出相关建议,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前后共有8处,其中4处在“基本要求”中,4处在“发展要求”内,另外还有8处被写进“教学建议”。
依据《指导意见》建议和课文内容的特点,同主题及同文体课文可以开展比较教学。
1.同主题课文
首先可以从基本内容上进行比较,如必修三第三专题第二板块,可以用一个比较性问题统领:两篇文章都论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那么两文在论述的角度上有何区别呢?学生通过梳理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从历史角度侧重探究两种文化的联系,《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则着眼于现状的分析,侧重论述两种文化的差异。——这是内容层面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然后才是论证方法上的比较。
深入一层,可就课文的文化意义展开比较,比如必修五第三专题板块一“生存选择”中的《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在生死关头做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选择,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比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司马迁和屈原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怎样评价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观?——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正是这个专题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学生经过比较探究就会明白司马迁和屈原实际上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当学生以现代视角来审视古人的生死抉择时,便有了自我与历史人物、古与今的对比。多重对比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伟人共同的高尚品格。
2.同文体课文
对同文体课文进行比较教学,可以让教学化繁为简而重点突出。比如必修五第二专题第三板块的三首现代诗歌,意象鲜明,有可比性:《旧日的时光》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的意象,有清新之感;《箭与歌》用题目中出现的“箭”与“歌”两个意象,使友情与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别离》截取一个个生活场面,又能显出哲理意味,稍显抽象。教学时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三首诗歌在意象上有何特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诗歌风格?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上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一板块的两篇散文——《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时,就是通过比较把两课整合在了一起。其教学过程简述如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黄厚江老师先让学生谈读两文的阅读感受,再转入比较阅读感悟,然后通过品读达到对两文整合的目标,最后让学生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在比较中,学生就能充分地感受到两篇课文表现出的优美与壮美。
二、挖掘课文隐含因素进行比较教学
“教科书编写者一直在期待一种专题阅读式的教学形式的出现,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先从局部打通,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观或者说教学实践,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尝试。”②而比较教学无疑能够使教学内容在“从局部打通”的基础上获得“一个整体的教学观或者说教学实践”,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教师可用以下两种方法挖掘课文隐含因素进行比较教学。
1.整合演绎
这种方法宜在教完一个专题、一套或多套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比如在学完必修一到必修五相关主题的文言文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梳理。“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③下面是一个相关的教学设计:
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向统治者发出谏言或警言,是历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学阶段学过不少,师生共同回顾学过的文章中史论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并比较它们的侧重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革除社会弊端。
附文章及主要观点
《阿房宫赋》(必修二)——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必修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季氏将伐颛臾》(必修四)——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
……
讨论(略)④
回顾学过的相关主题课文,并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就是对教材的整合或者说是“整体的教学观”的体现,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⑤。
同样,比较教学也适用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文性突出,许多专题围绕“人”的话题展开。为此,教师可选择一个人文主题作为切入口,比如古今中外优秀人物在人生逆境乃至绝境中是如何坚守人性真善美的,可让学生列出必修一到必修五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比较他们形象的异同,并加以评论。比如贝尔曼(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老王(必修三《老王》)、格斯拉(必修三《品质》)、辛德勒(必修四《辛德勒名单(节选)》)等,他们或事业失意,或生活困顿,或惨遭淘汰,或遭遇巨大阻力……但艰难危险的处境却更衬托出他们的人性光辉和英雄气概。这样教学,易于起到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⑥的作用。
2.探究归纳
教师收集相关的课文或文段,让学生来比较、归纳。比如学习古诗词时,为了探究“月”这一意象的特定内涵,教师可先收集学过的带有“月”的诗词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月”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它独特的意象内涵和审美特征:离别、思念、美好,伤感、冷寂、空明。
比较归纳,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比如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教师可让学生把《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三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一描述出来,再让学生从中感受它们的差异。学生会发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几乎没有故事情节,而是以内心活动敷演成文。——这就是现代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即淡化情节,运用意识流手法。
三、拓展课文相关材料运用比较教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⑦,来拓展教材相关部分。
1.横向比较
指把对象与同类事物进行平行比较,可以是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比较,或是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必修四)时,可采用不同译文对照的方法,通过揣摩语言表达的优劣完成学习目标。
译文一(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夷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上帝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译文二: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⑧
学生通过品读揣摩,将感受到两篇译文的不同特点:译文一运用叠词,音韵优美,形象生动,抒情色彩鲜明浓厚,但稍觉繁冗;而译文二严谨整饬,简洁干脆,但气势稍觉不足,抒情意味不如课文。
或者再如一位作家同期之作的比较。比如学习艾青的《北方》时,引进诗人的同年之作《我爱这土地》。两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有相近之处,都是借受灾深重的“土地”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不渝的挚爱之情,后者是对前者的强化、深化。两相对照,诗人特有的“土地”情结便清晰可感。
2.纵向延伸
指对事物自身前后的比较。比如学习李清照《声声慢》(必修四)时,可以选择与学生初中九年级学过的《醉花阴》一词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将感受到词人晚年和青年时期迥异的生命状态。教学设计可以这样:学生自由读《醉阴花》和《声声慢》,并揣摩两首词中表现出的“愁”的不同情态,可提示学生从意象和情感两方面思考。比如两首词都出现“黄花”,在《醉花阴》里,黄花只是有点儿“瘦”,但在《声声慢》里却已是“憔悴损”;词人的情感在《醉花阴》中是“愁永昼”,而到了《声声慢》,却是“凄凄惨惨”“怎一个愁字了得”。再结合词人前后反差较大的人生际遇可总结出,李清照早期的“愁”写得非常美,甚至含有一份甜蜜;而晚年的“愁”则变得无限凄凉,简直不堪忍受。⑨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声声慢》中流露出的沉痛凄苦的情感。
纵向延伸还可以是新旧教材之间的比较。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采用,给教师提供了比较不同版本课文的契机,教师“创生”的空间因此大大拓宽。比如《雷雨(节选)》,苏教版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的《曹禺全集》,而人教版则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曹禺选集》。比较两个版本细微处的差别,会给教学带来全新的内容。比如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部分:
[苏教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人教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⑩
教师可组织学生品读两段文字并寻找差异,然后揣摩其中的不同况味。苏教版多了一句台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话里充满了无限的柔情,满含着热切的渴盼,语气缠绵甚至含点娇嗔,说明侍萍并没有忘记旧情,对眼前的周朴园还存有幻想。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编者有意避免将文学作品阶级论化、现实化的思想取向。
立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按人文主题编排的特点,运用比较方法,开发、挖掘和拓展课文资源,我们的教学将变得重点突出、简洁明快而丰富深刻,从而让新课程展现出应有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⑤⑥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孙建军著《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语文学习》2007年第7—8期
⑧刘衍明、法玉娟著《比较译文 揣摩语言》,《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⑨陈会设著《〈声声慢〉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⑩郑可菜著《不同版本〈雷雨〉的片段比较》,《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