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83

[ 周 芳 文选 ]   

建构一份尊重给文本,让语文课呈现本色本心

◇ 周 芳

  语文是一种尊重的教学,语文教师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而要在语文课堂中呈现“尊重”特色,我认为首先应该尊重文本。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我想,语文教育这种灵肉交流活动的媒介应该是文本,以文本本质为内容的交流活动是最深刻、最有效的语文教育。
  那么,如何实现对文本的尊重呢?
  
  一、以朴素构建文本解读
  老子曾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意思是说朴素在世间万物中具有第一重要的位置。朴素是本色本心、真才实学的外晕与光芒,是积淀厚实、内蕴丰沛的自然流露。语文课堂应是这样本色本心的课堂,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应用朴素之道。
  从本质上来看,语言是语文教育的本体,文化是在文字发展和语言的理性阅读和表达中形成的精神世界,文化与语言相伴共生,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学习语言、阅读语言、运用语言、透视语言,从而探求文化资源,了解文化特质,体味文化精神,传承人类文明。语文的魅力在语言里,所以,解读文本的朴素之道便是师生通过对文本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研读,展开深层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从而达到心灵的感悟、感情的迸发和思想的敞亮。
  《锦瑟》是一首很“幻”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生对此的元初体验是“伤感”“遗憾”,而整首诗的解读学生往往有“云里雾里”的感觉,那么就可从学生的元初体验入手,紧紧把握“惘然”,涵泳诗中出现的一系列的意象。“晓梦”“蝴蝶”“春心”“杜鹃”“沧海”“明月”“暖日”那是蒙上美丽面纱的曾经,锦瑟五十弦里含蕴着无尽的追忆,解其言而得其意,读其言而感其情,虽因主题的多义而无法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已经在“不求甚解”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
  《山羊兹拉特》是充满童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人与动物间存在的亲情状态超越了时代的窘迫,成为物质匮乏的世界里永远的精神慰藉。这一显见的主题较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主题的探讨上,文学作品的诗性特质就会被拙劣的肢解破坏殆尽,文学特有的濡染熏陶的教化功能就变成了干瘪空洞的说教。小说中山羊兹拉特用它的温情感染了阿隆和他的一家,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卖兹拉特之举。但兹拉特与阿隆的交流语言只有“咩”,文中十四个“咩”字就包含了动物对人类这种无尽的温情。阅读此课,我们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咩”的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咩”背后的含义,推敲其言语的精妙,那么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学习语文,应该站在语言的立场,用语言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问题,挖掘文本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深入地进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巩固、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应该与文本近一些,与语言近一些,用品味语言的朴素之道教语文,呈现语文的本色魅力。
  
  二、以深度彰显文本灵魂
  曹明海先生在《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说:“深度的解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通过文本,读者悲伤着作者的悲伤,也幸福着作者的幸福。当作者把他人生中刻骨铭心的震撼和感悟流注笔端,用一个个方块字镌刻出一段段记忆的时候,读者也就通过这一段段记忆激荡起了自己的情感涟漪。这种激荡或给读者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使震荡的心灵连带着整个生命获得更新和再生;或造就读者的新的思维秩序和感知方式,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观照世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与评价人生意义的标准。因此,对文本的深度耕犁,才能真正实现让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内化成学生的智慧。
  《肖邦故园》围绕着“故园—人—音乐”之间的关系展开,其中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故园与人的关系,阐述故园因人而恒常;二是音乐与故园的关系,阐述故园因为肖邦的音乐而永恒,阐明音乐因故园而不朽。学习这课时,我们往往从肖邦“故居”的特点入手,展现它的“简朴”“清寒”,但肖邦故居同时也是“热闹”的,因为它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成了“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以至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把造访这里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故居朴素、清寒与热闹的反差,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无情的时间面前,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肖邦故居正是因其有着肖邦其“人”的存在,虽遭变故仍永存于人们心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在这清寒的小屋背后掩藏着肖邦伟大的心灵,崇高的灵魂。这是肖邦故园至今热闹的原因所在,此时,“故居”也就升华为了“故园”。在这样的深度解读中,学生体会到肖邦故居、人、故园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故园因人而恒常的这个道理。如若能够将文本挖掘到故居热闹背后的深刻的意义,我们将感悟到名人故园本身的存在价值及其所潜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老王》一课文字洗练而自然,但文中内敛深隐的美却不易为一般读者所领略。文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颇具深意的话引起了所有读者的思索,也成了所有语文教师的解读重点,但是,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把剖析的重心放在了互助关爱的感人细节处,这样的解读过程其实还不足以深入解释“愧怍”深意。细细研读此文,我们会感觉到,文中杨绛先生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以及“我”对此产生的“害怕”之感似乎与作者的“愧怍”之感不吻合。看到一个对自己友善的可怜人的惨象,一向笔墨俭省的杨绛先生居然“饶有兴致”地描绘起来,以作者的心地和修养看,分明是不得体的,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或许这是作者故意为之,杨绛先生可能就是要凸显一个可怜的将死之人给自己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时,自己会有这样冷酷的观察联想和生动入微的描写!于是她客观地呈现当时的自我,其中暗含着对自己灵魂的真实暴露和无情鞭笞!虽然作者在文中处处展现了“我”对老王的关爱,但在对行将就木的老王可怕形貌“生动”描写的铺垫上,在极言自己“害怕得糊涂了”惊恐心绪的渲染下,那种实质上存有的隔膜和距离还是显露了出来。作者不禁反省自责、不安愧怍,文末那句极简的议论给读者留下了品味琢磨的广阔空间,令人深思不已!
  在教学中,如果能多做一些对文本意蕴深度挖掘的功课,那么我们对语言的学习就会切近一些,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理解得深入一些,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也会落实得更自然一些,这样的课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是书香弥漫的王国、诗意流连的世界,是学生思想的沃土、情感的乐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熏染情操,丰富思想,汲取智慧,易于主动地发展,自由舒展地成长。因此,多一些尊重给文本,以朴素之道解读文本,以深度意蕴审视文本,那么语文课堂将呈现出无限的生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