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所谓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共读教科书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的艰难,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共同的体会,这就是,面对着一篇篇课文,教师怎样才能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新体验。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个现象,即在语文教学中,尚有不少课是在文本表面消磨时间,教师讲与不讲,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从这个角度看,每周五堂左右的语文课时,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乏味无聊的折磨,更是生命成长的极大损失。因此,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走进新的领域,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素养,应是一个语文教育从业者的自我要求和终身追求。
接受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语文教学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粗浅理解到深入理解中得到新体验,又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通过不断重构来丰厚自己的理解。阅读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内涵与人文内涵不断生成、构建与创造的过程。阅读的享受就在于丰富的解读、创造的延伸。那么,如何能在丰富和创造中让学生获得阅读新体验呢?下面,我想借助几个教学样例,来思考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咀嚼细节,从一个点派生出更多的意蕴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篇名作,这首词的重点在于写出了亲情的浓郁和田园生活的和谐,因而教师能否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去体会和领悟这“亲情”之浓与“和谐”之美,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村居》中有这样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反复咀嚼其内涵,可以启发我们作出如下解读:
我们可以从年龄与情态的反差上读出情趣:一对老夫妇,已经是满头白发,却还是互相媚好的情态。他们之间,有温存,有相依相伴的亲热,甚至还有点娇嗔和妩媚。
我们可以从语音上读出情调:吴侬软语,以其特有的柔美,更体现出柔情和体贴。
我们可以从细节上读出情意:这是醉里的媚好,借着酒兴,可以说出平时不便说出口的话,带着几分醉意,会更加无拘无束,超越常态,所以白发翁媪也表现出你侬我侬的情意来了。
我们可以从景物中读出情怀:从“茅檐低小”和后面所写的一家生活的内容,可以看出,主人公虽然物质生活不一定丰富,却夫妻间恩恩爱爱,一家人悠然自得。这种简单,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果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带着学生从词句的字面走下去,充分地琢磨细节,就能引导学生将孤立的文本信息组合起来,从一个点派生出更多的意蕴。这时,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文字的堆叠,而是带上了独特情态的人物和丰富的生活画卷,家庭的亲情便深深地渗进了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细节解读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理性说明太快,超前兜售概念化的“结论”,具体的欣赏不足,如此操作,把整个阅读过程简单化了,也割断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的共鸣。细节的咀嚼可以引导学生从外在的环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学习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只有在阅读中体现出再创造、再丰富、再补充的过程,学生才能对语言有着更深的敏感,从而对作品有着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创造阅读,从一般中找到新的发现
语文的“多解性”,带来阅读丰富的差异性。“诗无达诂”不仅是对文本形态的一种说明,有时甚至是对阅读目的的一种期待。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文本的意蕴,就往往不是追求解读的一致,而是努力省察其中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比如《我与地坛》一文,不同的阅读主体看到的角度是多维的,可能看到母爱,可能看到抗争,可能看到命运。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宽度和自由度的教学,个人的独立阅读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析之有据,都可以为自成一说而“自得其乐”。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多数教学参考资料都把它作为“以动衬静”的佳句予以解读。但结合全词仔细加以体味,我们会发现此句意境,恰恰不在于“衬静”而在于“衬动”。这一句显然语出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如果从创作手法看,王维的诗可以说是以动写静,但辛弃疾这首词与王维以动写静不同,通篇不是渲染“静”,而是渲染“闹”,虽然是夜晚,但这是个喧闹的夏夜,鹊舞、蝉鸣、蛙声一片,连明月也不静,从一个枝头移到另一枝头。这是夏夜阵雨将至时的特有状态。因此,不能看到月和鸟,就简单套用“以动写静”,而要根据作品实际,给出合理的解释。
从“明月别枝惊鹊”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鉴赏点呢?很多教师沿用参考资料,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别枝”:1.鹊鸟惊醒,使斜枝摇动;2.鹊鸟受惊,飞离枝条;3.明月东升,挂在枝头。这样的角度当然也可以,但我们也可以转换角度,从中去欣赏丰富的“想象”。
现实中月影的移动和鸟叫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诗句中鸟儿原来睡在暗处,突然看到光亮,有受惊的感觉,因而叫了起来。月影的移动,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而,让月光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惊动山雀,这就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如果说王维诗中的月光是从无到有,辛弃疾词中的月光则是由此到彼。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能够激发学生体会诗人运用想像力进行的创造的精彩,从而让学生在诗的情境中增加自己的想象,进一步让文本活了起来。
通过比较鉴赏,从“一般”中发现“特殊”,这是教学有新意的重要因素。再如《村居》,内容上是写田园生活的,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多,如若仅仅只分析到词中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和谐快乐,就停留在一般层次上。当把这首词与其他作品比较,就会有新的发现。在社会生活中,田园往往是文人士大夫们心灵的向往,早期田园诗经常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类的描写。而辛弃疾以家庭为单位,以写人物为中心,更能进入日常生活。这个家庭非常普通,其中白发翁媪和每个孩子,都有其特定的位置,非常自然,让你最突出的感受是和谐,这和谐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人与人的和谐。再与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比较:这也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春天社祭之后,整个乡里的和谐。这是以一个小社会的群像表现,反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缺少的宁静和安详。辛弃疾的词则是表现一个家庭,使得视角更加集中,这个普通的家庭生活一景,让作者陶醉的是亲情,在亲情中体现出宁静与和谐。这样的写法,可以看出辛弃疾的独特视角。在不断比较中,文本阅读会不断出现新的领悟和认识。
创造性阅读“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的结论的阅读”(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它是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具体教学呈现。阅读不应是单纯的摄入,而应是在既有的经验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就需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从多个角度寻求出更丰富、更多元的信息。课堂不能总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教参”也不能替代教师独立的阅读体验。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拿来、传授与达成,这种照搬书本、简单传授的方式,会消减学生的阅读兴趣,消磨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也就无法获得语文学习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体验,得到新见解,这对教师是最大挑战,也是最大享受。语文教师走进文本的时间越多,读出的东西也就越多,在看似静态的文本中会出现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吸引我们去不断求索,不断有新的发现。
三、丰富积累,走向更广领域的超越
在阅读理解中,多元化与创造性的前提,除了个人的颖悟之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坚实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读出合乎情理的个性化的新见解,从而达到从一篇走向更广阔领域的超越,也就不至于就事论事。
比如《观沧海》一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名篇,它有着多方面的价值。若能具有更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背景,可以带来更多超越性阅读体验。
在《观沧海》中,一般人熟知的是其情景交融、以景写志等特色,但将其放在诗歌发展史上看,它还具有更进一步的意义,那就是开启了以诗写海的传统。广义地看,曹操这首诗应该归入山水诗的系列,而且是很早的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这篇作品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在于将大海引入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主要是一个内陆民族,尽管不少人对大海并不陌生,但由于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很少会将海与自己的生活或感情结合在一起,在诗歌中出现的,更多的是黄河和长江。唐诗里也会写到海,往往是三种情形。一种是作为遥远的目标,如王之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种是作为时间的象征,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种是日月升沉的地方,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少有人将大海本身作为描写的对象。曹操的这个记录保持了很多年,一直要到海洋文明具有一定普遍性时,才得到响应。这就不仅是题材的问题,更是视野的问题。在教学中说开去一点,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样的语文学习才具有丰富的魅力。
语文阅读与个人积累高度相关,生活丰厚的资源,会不时打开你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理解的超越。比如教学《藤野先生》,过去我们的分析基本放在赞颂藤野先生个人的角度,将这一人物与日本反面人物对比,突出其严谨治学、没有民族歧视、循循善诱等品格。但如果你对日本的了解更为丰富,你就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那种执着、认真,严谨、敬业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对《藤野先生》也会有新的理解。藤野先生对“我”的所有行为,正是出于这个民族突出的严谨精神,一个教师,就要对所有学生负责,而无论学生是什么背景;对待工作,精细于教学过程,任何问题都尽力去寻求解决,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也是日本民族性中令人敬佩的积极方面的代表。
生活中的观察与积累,可以让我们对文本的阅读常读常新。丰富的积累性阅读,基础打得越扎实宽厚,对文本理解的水平也就越高,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又决定着能否进入创造性阅读的更高层次。创造性阅读必须以接受和积累为前提和条件。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创造性阅读新体验的根,根扎得越深,根系越发达,就越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