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00

  

对《老王》的深度解读

◇ 蒋 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选录了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
  对这篇文章,大多授课者总是大谈特谈特定年代人性的可贵感动,发掘底层人物的诚实善良,同时让人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悲天悯人、大慈大悲的情怀,最后还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地抨击人情的冷漠,引导学生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同情。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并没有深入研究文本的价值,没有看清智者的思想,没有明确编者的意图。
  那么,如何对该文本进行正确而深入地解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解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作者在文革结束几年之后,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一些片段。杨绛与老王早有交往,文章第一句话就讲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当然那只是文革之前的事情,文革后,杨绛这个被改造者是断然不敢“压迫”甚至“剥削”作为劳动者的老王。文革对于杨绛一家来说是不堪回首的,杨绛,堂堂一世大学者,满腹经纶之士,文革后,头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专职为扫女厕;而钱钟书头剃成“十”字头,下放劳动挖沙;其间钱、杨被红卫兵拳脚相加,女婿则冤愤而自杀……但多年之后,杨绛却把这一切当蛛丝一般轻轻抹去,像叙述别人的故事一般轻轻抚摸着自己的伤痛。尽管文革中周围很多人甚至是曾经的挚友,对杨绛一家加以污蔑、侮辱甚至致命打击,但却有老王这位“底层”朋友对自己不离不弃。对于文革不幸遭遇她没有控诉、没有愤怒,只是回忆着老王对自己一家人的善心。
  杨绛虽然饱经忧患,内心却越显淳厚、清冽。文革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幸让杨绛更清楚地看清了人间真情的可贵,真正友情之所在。杨绛先生在回忆家庭蒙难的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中说:“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不必有血泪的控诉,一丝淡淡的微笑也能抚平内心的伤痛。读罢《老王》,我们掩卷长思,给予杨绛同情和友情,给她以情感慰藉的不是周围“高贵”的人,却是老王这样一位社会最“底层”的人。我想这正是杨绛这位世事洞明的知识分子所深深思考的吧!
  
  其次解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词语:“一再追忆”“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文章写作于1984年,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智慧老者一直记挂于心不能释怀,又是什么纠缠困扰作者几年光阴?《老王》正是杨绛漫长的思考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跟着杨绛一起来认识老王其人。
  老王有许多不幸,无亲少故,还“瞎掉一只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对此,几乎所有的执教者都绕开不提。什么是“更深的不幸”?瞎眼不但让他没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别人的诋毁——“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但我们看到即便如此不幸的老王没有因此抱怨过什么,更没有恶言相向,相反对周围人报以万分的善良与真诚。不仅是对杨绛一家,包括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也能够细心周到地照顾,在三轮平板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觉得乘客不会掉落。而此时,老王只是凭这位主顾勉强“维持生活”,“凑合”着过日子。一个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活都无法周全的人却能为别人想得、做得如此周全,难道不让我们这些“幸运者”感到惭愧吗?我们这些幸运的人,特别是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又有几人能如老王般不改纯朴善良的天性?作为从文革不幸中走过来的杨绛恐怕也深受着人性的炼狱、灵魂的拷问吧!
  对于杨绛一家,老王可谓是尽心尽力、无所顾忌地去帮助。这不是简单的礼尚往来,在老王的脑海中也许压根没有复杂的人际交往意识,否则他也不会如此穷苦潦倒。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自一个质朴善良的人真心实意的情感付出。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文章三个主要片段,概括来说就是“三送”。老王顺带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若是全额收费,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但老王却为此“斤斤计较”,同样的价钱送上大了一倍的冰。再看文革中杨绛一家落难,落魄窘困,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老王却毫不避讳,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肯拿钱”,最后“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我们看到比杨绛生活条件更糟的老王却替杨绛一家深深担忧。一直到最后,老王死的前一天还僵直着身子给杨绛送去香油和鸡蛋。所有这些杨绛怎能忘记?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有谁能如此慷慨地“买一送一”?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又有谁又会如此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在自己即将撒手人寰之际,又有谁会撑着病体给他人送上最珍贵之物?这正是老王这个平凡人物身上一个个人性的闪光点,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温润的美玉,只是轻易不被人发现。
  在老王身上看到的人性的光辉,正是编者意图所在。对此专题内涵解说这样写道:“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在这里,编者希望从探讨老王人生追求和价值入手解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老王这样的底层人物其实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在黑暗笼罩时,同样也能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老王对杨绛一家是如此之“好”,他愿意倾其所有,难道是在杨绛那儿有利可图?其实老王如此真情地付出,只是希望得到杨绛真情的回报。我们从“三送”这些主要情节可以看到,从来都是老王表达善心、真心付出,而杨绛也受用着其善,却没有真心回报其善心。杨绛只是用一个“钱”字“简单”地作了“冷漠”的回应,对于老王而言,情感交流是如此不对等。直至老王最后送来香油和鸡蛋,当杨绛转身进屋拿钱,老王终于吐露了不得不说的话:“我不是要钱。”很明显,他自知时日不多,他把对他平时关爱有加的杨绛一家当做至亲一般,希望从他们那感受人间最后的真情。但不知是杨绛害怕得糊涂了,还是知识分子潜意识中对底层劳动人民贵族式的居高临下的怜悯,总之杨绛虽然谢了老王的真情,但最后还是“无情”地用钱回报了老王。对此,老王无奈地接受了,并且带着遗憾离去了。多少年后,一直深深刻在杨绛脑海中的不仅有那“数不完的鸡蛋”,还有那“直僵着的身体’和“直着脚一级级下去的脚步声”。
  在这里,作为一个智者,不仅对人性进行深深地思考,更是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地剖析。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愧疚正是因为没有真正尊重和回报老王的真心付出,却一次又一次曲解了老王的真情。这恐怕又造成了老王不幸人生的又一个不幸吧。大慈大悲的杨绛先生怎能不感到愧疚呢?
  
  最后解决“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一部文学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是作品生命的当然赋予者,因而根据作者情形解释作品情形,就似乎具有必然性。”(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作者的写作个性。“杨绛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能够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往往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透出心中深刻的隐痛。”对于《老王》我们不应停留在似是而非的皮毛上,而应触及文本的实质,聆听一下智者的思想。我们应该看到杨绛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的文字中语言的巨大表现力。一如杨绛在《我们仨》中的叙述,平静中显示了悲哀,在《老王》中更是道出了“心中深刻的隐痛”,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杨绛内心藏着深深的愧怍。
  有人讲到“本篇选材相当精心的,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老话也很适用,但又似乎无法一语中的文章的精妙处”。在我看来,“三送”中,对于最后的送香油、鸡蛋着墨最多,这最后“一送”恐怕正是杨绛对老王最大的遗憾吧。在老王撒手人寰之际,却没有给以真情回报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因此时时感到“心上不安”,这是作者永远无法忘怀的。回想当时“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的情景,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乃人间可贵之真情,是那个动乱年代,杨绛体味到的难能可贵的友情,只是当时未曾看清楚,但却被老王珍惜着。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含蓄蕴藉、耐人咀嚼的,通过对《老王》文本三个方面的剖析,我们不难找到它内在的价值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