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 ID: 147339

[ 刘翠华 文选 ]   

苏教版高语第二册注释的几处思考

◇ 刘翠华

  1.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此句中的“或曰”课本第69页注释③为:“【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余以为该注值得商榷。如果将“或”翻译为“有人”,可理解为苏洵先摆出一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惑:六国彼此都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然后苏洵从正面作出回答:不贿赂的因为贿赂的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援助,所以不能独自保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应是他人有疑而问,作者作出解答,因此并非设问,而是疑问。因为设问的特点应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如“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自问自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而不答)而此译文不是自问自答,而是他问我答,所以将“或”翻译为“有人”和“这是设问”的说法错误。
  然而据上下文,苏洵这里应是设问,他要表达的意思该为:“或许有人会问:六国彼此都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然后作出回答。其实苏洵是要通过假设提问来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另据《辞海》第1522页解释:“【或】②也许。《左传·宣公三年》‘天或启之,必将为君’。③有人,有的。《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杜甫·北征》‘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所以准确的翻译该为:或许有人。
  2.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课本第70页注:“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语出《战国策·燕策》苏秦说燕文侯曰:‘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五战为虚设之辞”值得思考。如果将结论“五战为虚设之辞”比作盾,那么课本的出处说明就是矛了。课本注释说此语的出处为苏秦游说燕文侯的一句陈词,在那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双方该是明白此五战应特指五次规模较大的对秦赵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战争。且后文明确指出秦国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这不是以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吗?犯了兵家之大忌。另据《六国论》苏洵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知“赵尝五战于秦”中的“五战”不是指秦赵之间的所有战斗,也不是虚设,而是实指五次战争。至于是哪五次战争后人也就无须去考证了。人教版对此句就没有作注说是“五战为虚设之辞”,可谓高明!
  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课本第72页注:“指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合。”
  此注的主语是“人们”,在残暴的秦王朝,“人们”能登上阿房宫的歌台吗?顶多是那些能歌善舞的妃嫔媵嫱以及专为统治者歌舞的宫伶罢了。
  4.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同上)
  课本第72页注:指嬴政执政的年数。
  此注也不准确。人教版注:“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的皇帝。这里说三十六年,是举其在位年数,形容时间长。”
  人教版的注释明显更符合原文含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建阿房宫应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事,从“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知三十六年不得见者应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从各国掳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何来三十六年?所以这里举其在位年数,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极言时间之长,以表现宫人之悲,凸显秦始皇的淫政。
  (作者单位:如皋市搬经中学)

苏教版高语第二册注释的几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