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出自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这样一篇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短小散文,一直为人称道,并且入选了语文课本,被视作散文教学的经典作品,其价值获得公认。这样一篇不足600字的散文,到底有着怎样的存在价值呢?笔者认为,《落花生》之所以被誉为经典散文之作,是因为它既典范地体现了散文这一特殊文体的创作生命力,又在思想层面蕴含了传统的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篇看似简单无奇的小散文具备了充足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这也保证了它的经典价值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简洁朴实的行文风格
文贵在真,散文尤其如此。散文创作须注重行文的自然流畅,重视情感的真实流露。作为心灵絮语的散文,是不同于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文体界限的宽泛性与包容性给它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许地山在《落花生》的创作上,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看似随意但却谨严的创作特征,展现出简洁朴实的行文风格,无论是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还是在结构的巧妙编排上,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遣词造句上,《落花生》的语言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文中几乎所有的语句都是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运用的一些话语,没有刻意的修饰和提炼,保留有生活的本真亮色。这与新文学运动之初,白话文学创作语言普遍欧化的倾向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运用的是纯熟的现代汉语,其语句的基本结构形态即便放进当下的语境中,也见不出丝毫的晦涩与艰深。这种言简意赅、内蕴深远的词句展示了许地山对白话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也保证了散文真切自然的行文风格的存在。
在结构的编排上,《落花生》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简洁干练,有条不紊。许地山通过选取落花生这一平凡事物,围绕全家聚会这件小事展开叙述,以小见大,继承并拓展了古代散文名篇如《爱莲说》《陋室铭》的行文方法;而对文章重心“收获节”聚会的描写,几乎全部是用朴实的对话串联起来,读来亲切感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这种自然朴实的写法,与先秦诸子散文中所常用的对话方式来结构全篇的写作手法极为相似,有实感性,也具有说服力。
全文就是在简洁的语句与朴实的行文中有条不紊地叙述,既有清新感,又有传统散文的审美情趣贯穿其中。这种独特的行文方式是《落花生》吸引读者阅读与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质朴亲情的自然展现
亲情是中国文学史上弥久常新的一个主题。毫无疑问,它是人间最珍贵的感情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不求子女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这种毫无功利色彩的血浓于水的感情,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所延续并继承,积淀成了中国社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中,一家人为了庆祝花生收获,特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收获节”聚会,其景感人,其情真切。父子之间的感情在文中是自然朴实而又亲切无比的。父亲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踊跃回答,一家人相处得和谐健康,其感情的真诚炽热着实令读者动容。诚然,作品的艺术魅力贵在以情动人,以爱的力量感染人。《落花生》也不例外,而表达类似感情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但许地山是通过捕捉日常生活的琐事,映射出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父子亲情关系。这种关系是自然的,但又不是直露的;是深长的,同时又是温馨的。
父子之间的亲情是自然存在而又感人肺腑的,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则更能见出父亲对孩子的爱的别致与深切。文中,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并不是灌输和强加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我们”独立个性和意愿的基础之上的。父亲没有直接要求“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花生的生长特性,来启发并引导“我们”思索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父亲在“我们”心中亦师亦友的身份特征,在自己劳动、自己收获、自己思考、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见出父亲对孩子的养育与教育的质朴之情。
《落花生》之所以能打动读者,与这种父子之间质朴亲情的自然展现、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之爱的烘然托出不无关系。这种含而不露的质朴之情契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思维方式。《落花生》在这一层面可谓是抵达了中国文化的原点。
三、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许地山写作《落花生》之际,正是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各种新的思潮冲击着处于裂变中的中国社会。在这之前,中国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又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这种封闭而又停滞的社会现实相匹配的是国人头脑中积淀日久的极为浓重的封建旧制度、旧文化的落后因子,这也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许多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求取功名利禄、人前显贵、封妻荫子、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这些追名逐利之徒祸国殃民者多,为民办事者少,尤其是作者生活的年代,那种抛弃名位、名利而又实干有用的人更是少数。文中父亲启发我们要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虚名的人,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所极力推崇的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的具体展现。
中国的读书人,即便是在封建社会,历来就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对理想的高远追求,也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读书人理想,如“自我道德完善”、“不求闻达”、“名利于我如浮云”等脱俗的情操和高洁的品质。他们更加注重和欣赏具有埋头苦干和默默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理想长久积淀而逐渐形成中国读书人的文化心理势态和价值评判标尺,许地山在此显然是认同并承续了这一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落花生》中的这一深层意蕴在简洁质朴的行文中丰富而又自然地凸显出来,其教育和引导读者及学生的积极意义也就自然彰显。
一篇不足600字的《落花生》,让我们感知了散文的艺术之美和生命所在,而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孕育而生的新文学来说,用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意蕴深长的人生情感和做人道理,更是对当时所谓用白话不能创作出优秀新文学作品的复古言论的有力否定。不止如此,这样一篇简洁质朴的散文,让我们在感受到父子情深之际,也能够让我们从子辈的角度躬身反省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它的价值不可谓不大。难怪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它仍然备受赞誉,成为各种经典散文选本以及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
(作者单位:宿迁市洋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