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 ID: 147303

  

让“情景”创设走向有效

◇ 汪婷华 金坤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情景设计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提升感悟,从而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实践中,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有时却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教学效果甚微、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又如何创设有效情景,让“情景”在课堂中发挥其独特魅力呢?本文就一些低效的案例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然有效的情景。
  现象一:情景创设目的不明,游离课堂,喧宾夺主。
  [案例]一位老师上《治水必躬亲》。课前,她播放了一段有关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喧哗的学生提前进入了课堂状态,视频在上课铃响后3分钟结束。接着授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了这个视频片段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说“洪水很可怕”、“洪水很凶猛,能冲毁一切事物”等。授课老师又问:“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呢?”有学生回答说:“因为洪水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很猖狂,一定要亲自去治理它、制服它才解恨。”有一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赞同。但这个回答与授课老师希冀的“盖地有高低……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答案相去甚远。
  [反思]乍看这位授课老师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们提前进入了课堂状态,但细细琢磨,就发现这个教学情景的安排不甚适宜。这一段视频长达8分钟,从这形象生动的视频里,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洪水的灾难、洪水的可怕。视频的现时感受触发了他们相关的思考。所以,当老师提问“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呢”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洪水可怕的感受中,他们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转换,那他们的回答自然就离题太远,不着边际了。可见,本课堂中的这段视频有喧宾夺主的味道,没有任何的实际效用。
  [策略]适宜——创设简单、符合教学目的的教学情景
  情景的设计不在于热闹,更不在于花哨,也不是单纯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的情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这个案例中,这一段有关洪水肆虐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洪水的灾难和可怕,这与“海瑞为什么‘治水必躬亲’”没什么关系,更与本文的重点“海瑞‘躬亲’治水的精神”没有多大联系。所以这一段视频可以换作几张因不同地势造成不同情势的洪水的图片,这样安排教学目的很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的重要性。接下来,授课老师就能因势利导轻松解决本文的重点问题了。
  现象二:情景创设代替文本解读,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案例]一位老师教授《父母的心》时,在初读课文之后,让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穷父母,另一位女学生扮演贵妇人,用学生上台表演的方式来演示文中一波三折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拙劣表演之后,台上的学生满脸通红,台下的学生憋红了脸,尽量不让自己笑出来。自然,台上台下的人都没有从表演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故事催人泪下的悲!而课堂时间却在学生们磨磨蹭蹭的表演中流失了,授课老师不得不仓促地结束这堂课。
  [反思]授课老师创设这个“情景”,旨在让学生于鲜活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穷父母一片赤诚爱子之心。但由于表演的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只是粗略的了解,又没有过相似的生活经历,对人物的把握力度、表现力度显然不够;同时,面对众人又有羞怯之心,所以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也无法真实恰当地表现出来,“对白”像一杯白开水,毫无色彩、毫无生气,甚至差点笑场。这样的表演让学生感受的是可笑与滑稽,而不是穷父母一家生活的悲惨、穷父母赤诚爱子之心。由此可见,这个“情景”创设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策略]适当——创设合理、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情景
  我们提倡在文章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要多下功夫,可以创设情景,化抽象为生动,化简单为具体,更好地启发学生,触动学生心灵。但要注意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合理、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情景,而不是滥用表演、视频或画面来代替文本解读。《父母的心》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蕴含的人生的无奈和悲苦,那些尚未经历人生悲欢离合的中学生粗粗读一下是很难深刻体会到的;更何况他们不是演技一流的演员,让他们简单演绎、情景表演真是强人所难。所以,不妨让学生先细细解读文章,通过数遍阅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厚感情、深长意味,在“眼含热泪”、“无精打采”等字里行间感受穷父母的无奈与挣扎,辅之以教师合理的情景模拟,从而体悟穷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赤诚爱心。
  现象三:情境创设缺失和谐,冒失突兀,矫揉造作。
  [案例]一位老师执教范仲淹的《渔家傲》,先是听伴乐朗诵,再是自由朗读,当学生对诗词有了初步的解读和感情后,就进入到学生示范朗读的环节了。此前,教师已经成功地创设了与诗词相和谐的课堂情境氛围,师生也融进了苍凉、悲壮的诗境中。做示范性朗诵的学生朗诵水平很高,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读完后,教室里像空谷一样静谧,学生们还沉浸在余味中,此刻,老师却突然用大白话说道:“咋样?大家听迷糊了,该来点掌声吧!”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但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怪怪的,让人很不舒服。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授课老师企图用学生们的掌声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掌声虽热烈,但它却如夏天突然而至的暴风雨,不但打断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自然、顺畅的教学流程,更是一下子驱散了弥漫在教室里的浓浓的诗情诗味,破坏了学生好容易融进的美好诗境,又与教学内容和当时的课堂气氛很不协调,因而显得格外刺耳,令人扼腕叹息。这样的冒失突兀的掌声,显得矫揉造作,毫无意义。
  [策略]和谐——创设自然、顺应教学流程的教学情景
  我想,如果需要用掌声和笑声来创设情景的话,应该因文体而异。抒情性的散文鉴赏课、诗词赏析课,关键在于营造一种与诗文相协调的氛围和韵味。让学生沉浸在诗文之中,接受诗情文韵深深的浸润感染,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获。当然,课堂并不拒绝掌声,关键要看怎样的课堂,怎样的掌声。像那些洗尽铅华、务本求实的老师,他们依靠自己的学识功底为学生奉上了精彩的课,从而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收获了学生真心的赞扬;当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开导点拨下作出了精彩亮丽的回答之后,当学生对课堂的重点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顿然领悟之后……来一点鼓励和赞扬的掌声会给学生带去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品尝到被关爱被激励的幸福。课堂中的“情”与“景”应该是相互交融的、顺应教学流程的,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
  综上所述,创设情景是为了活跃课堂,是为了理解文本,是为了发展学生。创设情景只有遵循适宜、适当、和谐的原则,才能创设出符合初中生内在发展需求的“本真”情景,才能使情景更加实在、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吴江市梅堰中学)

让“情景”创设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