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 ID: 147307

[ 马江龙 文选 ]   

猜读——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 马江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总之,新课标是在告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不忘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实现这一要求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猜读法”进行学习。
  何为猜读?就是对所学的课文不要忙着看完,看过课题或开头(一段或几段)之后,闭目静思一下,设想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准备怎样组织篇章结构,怎样论述或叙述。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说出来),然后用它和原文对比,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又有哪些地方不同。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有什么好处、自己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这样既能较深刻地学习课本知识,又能在学习实践中开发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对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猜读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对于学过的一些知识,往往在学生头脑中都是零散的,不具体的。虽然有些事物我们特别熟悉,可是如果把这些熟悉而又零散的知识集合起来,写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却又是一件很难的事。《看云识天气》一课,讲的就是通过观测天上的云来预测天气。我们虽然对云非常熟悉,几乎天天能够看到,可是如果要准确地把天上的云描绘出来,什么样的云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却是很不容易的。学生猜读的内容大多很模糊,可见对这样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微。通过猜读对比学生才明白,原来云分很多种类,每个类型又有不同的特点,且预示着不同的天气情况。后来有的学生还根据观察,自己总结出了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又如《落日的幻觉》一课,通过猜读和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自然规律。
  
  二、猜读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猜读法”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猜读在与课文的比较中,其逻辑思维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中国石拱桥》一文,自读前先让学生看着教学挂图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说明赵州桥的特点呢?《故宫博物院》让学生先读一段,然后把书合起来,想想下面该怎样写才好?最后结合课文,学生知道,《中国石拱桥》重点运用数字说明,且通过和卢沟桥的对比,突显出赵州桥的独特特点;而《故宫博物院》只有按空间顺序说明才会条理更清晰。
  
  三、猜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字意的表面,常常抛开它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就挖掘不到作品的内涵。教学《观舞记》,学课文之前可先放一段印度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对其进行描绘赏析。然后再打开书,阅读原文,便见冰心用了大量恰当的精美语言、多种的修辞手法才准确描绘出印度舞蹈的特点,进而表现出卡拉玛姐妹“飞动的美”。同单元的一篇《安塞腰鼓》也可如此。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逐步学会对待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怎样欣赏才是准确的、恰到好处的。
  
  四、猜读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想象力的学习,教室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教师无异于“填鸭”的工人。教学《斑羚飞渡》,读完前七段后,让学生合上书,思考:这群斑羚怎样才能渡过山崖?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乘上氢气球飘过去,有的说用木板搭成桥走过去……当打开书再读时,学生才明白,它们是用牺牲一半的办法,来保护种群的。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结论:想象要切合实际,要依据事物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为斑羚的聪明壮举而深深感动。
  总之,“猜读”是让学生在“猜”的基础上再“读”,这就始终让学生处于“学”这个主体上,让学生面对的是“一块块未开垦的土地”。虽然“开垦”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困难“开垦”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了。
  (作者单位:围场县山湾子中学)

猜读——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