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翻开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确实飘动着诸多云影,美丽而又绚烂。例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李白的“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许诨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杜甫的“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归云、停云、行云、浮云、愁云,有朝云、暮云、秋云、溪云、片云、薄云,有碧云、黄云、黑云、白云、青云,等等,真可谓是络绎如云,形态万千。云起云落,云聚云散,诗人在对云的描写中已经寄寓了更深层次的情感。
一、用云表达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
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写有:“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此两句是贾岛写访李凝幽居不遇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说 “石”移实际是“云”移,别具神韵,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白帝城高,五彩云霞映照缭绕,能引起人无限美好的联想。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在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春水新涨,湖面刚刚漫平;天空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水波连成一片,云彩显得是那样的低。这两句诗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喜爱。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这是王维写消暑胜地九成宫的优美景致。“云”写得生动、调皮,十分可爱: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隙中偷偷袭入,沾惹衣上。作者流露的是对云单纯的惊奇和喜爱。
二、用云表达一种或超脱、或孤傲、或坦荡、或宁静的情怀
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而坐,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坐看云起时”,突显出诗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般自由遨翔,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流淌,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这“孤云”则体现着贫士幽人的孤高。
柳宗元《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此两句大有飘然出世之感,仙境之味顿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柳宗元被贬时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逸趣。
三、云连绵不绝,云是思念
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借白云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怀念。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正通过“看云”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沈德潜评论此联说:“……‘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这两句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陶渊明的《停云》也饱含着对亲友的思念:“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春醪已经酿成,可良朋还在邈远的地方。挥之不去、萦绕不已,这思念就像云朵,我们越是反复咀嚼此氛围,越是感到孤独和思念的情绪在如此不断地循环。霭霭停云笼罩天空,也笼罩出思念的氛围。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这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所作《室思》中的句子。诗句以闺中女子的口吻对“洋洋浮云”寄以思念之情,希望浮云“通我辞”,但是却“飘飖不可寄”,读来怎不令人伤感不已!
四、云漂浮不定,常喻指游子、孤客
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游子远离,两者对举,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游子的飘零无依、浪迹天涯。
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写到了极致。“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这样的相思情怀可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杜甫在《江汉》一诗中也通过“云”的意象把他的“思归”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如远浮天边的片云,但自己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
五、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春秋几度?阁中帝子早已作古,惟有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在这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感叹中,我们会发现“云”乃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之一。不管沧海桑田,不管物是人非,它都悠悠飘动,注视着人世的变迁。
异曲同工,崔灏的《黄鹤楼》有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只有“白云”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白云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流转,诗人由此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六、云高远而美好,常喻指理想或理想的地方、理想的境界
古人常以“青云”谓之高处,指代高官厚禄。以“青云之志”指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高远理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作有《青雀歌》:“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置身官场,实现理想抱负,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是说人虽处艰难困厄之境遇,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青云之理想。张九龄有诗《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这是他在晚年临镜照见白发时,感叹光阴易逝、抱负成空。
明清时画中常有小儿放风筝的图案,那是暗指高官厚禄的理想。清代吴有水有《风筝》一诗即为例证:“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王维也常通过写“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望见南山阳,白云霭悠悠。”(《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这两个例子表露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羡慕、向往之情:终南山乃是清静、淳朴、隐居的圣地,终南山之云也如同山一样“白”、“悠悠”,是诗人理想中的清静、隐居之地。
七、云形状不定,变化莫测,常喻指世事人事的变幻无常与虚空
王维的诗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是宽慰其挚友裴迪的话。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如天上浮云,不如不屑一顾,清心静观。诗句中有悲愤,有无奈,也有沉静和超脱。
杜甫有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意为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成语“白云苍狗”即由此出。
苏轼被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诗人表明他不因世事如浮云一般变幻不定、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
南宋张元幹在《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中写道:“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天上云彩的形状如白衣苍狗,幻化不定,人世间的功名亦只如聚合之尘土,就应该慷慨悲歌相劝饮酒,不妨一起歌赋吟咏怜惜剩下的春光。这反映了面对当时政治时事的变幻莫测,诗人内心郁结的欲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无从做起的无比悲愤。
比张元幹年代稍晚些的刘克庄在《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一词中写道:“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预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八、云是恶势力和奸佞小人的象征
早在西汉时,人们就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苏轼一首《西江月》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九、其他
除以上所述八种典型情况外,“云”意象还有许多其他含义。例如: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曹植《名都篇》之“云”喻指一群少年。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浮云”则比作游子的新欢爱人,表达思人的猜疑忧虑之感。
云是爱情。元稹《离思》的第四首有两句诗传送千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古人常用“彩云”喻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彩云”即指小蘋。末两句写出了“当时”与“小蘋”作别而归的情景:“明月”高悬,辉照着“小蘋”翩然而去。同时,所谓彩云易散,这两句还烘托了开篇“梦后”、“酒醒”时刻的凄清孤寂:“明月”如初,而“彩云”不知所踪。这是多么地让人难以为怀、恨恨不已呀!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正如云本身之卷舒自由,于深涧之中点染,于山谷之间飘游,于晴空之上往来,于四季之内变更。在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潇洒、或愉悦、或忧伤、或愤懑的情感。在这里,云好像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它千古长在,绵延不绝,见证了历史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相通的情感;它又瞬息万变,幻化不定。在它身上,凝聚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云终究只是云,我们通过它所讲述的一切情感以及故事都只是我们人自己的演绎!
(作者单位: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