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 ID: 147331

[ 吴晓明 文选 ]   

选据.叙据.议据

◇ 吴晓明

  高中生写议论文,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项训练之后,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提出观点、搭建框架、进行论证。然而他们写的文章却使人感到索然寡味,缺乏论证的力度和思想的深度。究其原因,大多出在事实论据的运用上。
  选据,贵在真实典型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事实本身有很强的说服力。事实论据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要求论据真实可靠,不是道听途说,不是胡编乱造而来的;而典型,就是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论据。如下面的一个作文片段:
  做人应该勇于担当。人生在世,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责任要承担。很难想象,面对危情,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冷冰冰?而在今天,长江大学的学生毅然担当起了救落水小男孩的责任,他们是多么难能可贵。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大义,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勇于担当,减少的不仅仅是遗憾,增多的不仅仅是坦然,而是因担当而焕发的光芒,这光芒让世人明白:勇于担当,社会会更美好……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选取了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学生抢救落水儿童这个事例,这个例证不仅真实而且新颖,不属于老生常谈一类的论据,具有典型意义,读后让读者耳目一新。
  真实典型的论据从何而来?关键是要注重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实“源头活水”。“心中有论据,作文才不慌。”语文课本和读本是我们获取论据最直接的途径。清静无为的庄子,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心忧天下的杜甫……这一位位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论据,社会上的热点时事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如果有论证的必要,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例证。
  有了材料,还要善于筛选辨析。有不少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思考,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精心筛选细心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要旨的细微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出真实典型的论据。
  叙据,贵在精当贴切
  选好恰当的材料后,还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剪裁的原则是: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一则材料可以证明的观点并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把熟知的人物的事迹都罗列出来,只要选取其中与中心论点有关联的材料即可。在剪裁时,首先要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然后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并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还有就是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这样才能符合精当贴切的要求。
  如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后,我们可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来证明“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论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这段话中,作者截取文中的部分材料,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所要证明的论点,这则论据使用得就很精当贴切。
  议论文的主要任务是讲道理,要把道理阐释得深刻透彻,令人信服。文章里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因此,叙例的篇幅宜少而精,概括性宜强。
  例如2004年以“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举例论述就极精练概括: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可见,在叙述事实论据时,我们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议据,贵在深刻中肯
  议论文不能堆砌事实论据。一些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例代证” 的现象,这样的议论文是不符合要求的。如果不对论据进行评析,思想认识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是肤浅苍白的。只有通过评析,才能使论点和论据相互渗透、交融。如何才能做到议据深刻中肯呢?
  1. 靠船下篙
  评析论据时,一要紧扣材料,二要紧扣论点,要靠船下篙。我们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信马由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那样只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请看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的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
  这个片段作者先用了一组排比举了三个例证,然后又用一组反问提出质疑,接着再用一组转折句表明了作者的宽容,而每一句话都始终扣住中心论点:不要轻易说“不”。各个事例内部都有与中心论点相照应的词句,叙述完事例后就紧扣论点理性分析所举事例。只有这样丝丝入扣地边叙边议,文章才能逻辑严密、叙议交融,因而也就达到了深刻、中肯的要求。
  2. 揭示本质
  评析论据时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透过现象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之中的本质来。剥去一层,讲出至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深刻中肯。
  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中的片段:
  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7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这段话,通过对勃兰特的高度评价,把事例和所要证明的观点紧紧联系起来,揭示了勃兰特这一行为的本质意义,评析论据时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从而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在论证的过程中,揭示论据的本质属性,使论据产生强大的力量,从而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述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才深刻中肯,才有辩驳力和感染力。
  3. 辩证说理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一点不及其余,片面地看问题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用辩证分析法说理,即对所叙事例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剖析,既使说理全面而不偏颇,又为论点成立提供更为牢固可靠的支撑。
  如“一目十行”常常是人们批评的一种读书方法,意在说明一些人读书快速、粗疏,这种读书方法显然是不好的。但一学生反其道而论,否定了对“一目十行”的否定。他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一目十行’,因为读书不但要深刻理解,还要求能有较多的读书量。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能学会‘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方式。”
  如果我们在作文时注意对论题做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学会进行辩证阐发,就会使得论述合理而中肯。
  (作者单位:茶高级中学)

选据.叙据.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