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恢复高考以来的全国卷作文试题,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几个阶段。在此指挥棒下,中考作文也经历了相应的几个阶段。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中考作文,大致可分为“限定文体”和“文体不限”两大类型。近年来的考试作文题大多“文体不限”,有少数作文题增加了“除诗歌外”的补充限制。“文体不限”既符合作文写作的规律,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很显然,理解考试作文文体的开放与限制,无疑是写好考试作文的关键。
写作是最富个性的行为,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则存在着严重压抑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因素。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其作品都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文体规范。每个作家并非都擅长各种体裁。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诗人,如果硬要他写传奇小说,未必能写出精品;曹雪芹写就惊世名著《红楼梦》,也未曾有戏剧作品传世。可见高考作文限定文体不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戴着镣铐跳舞,自然不会有优美的舞姿。“文体不限”其开放的目的是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合适的体裁,让考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自在地由衷倾吐,这也是对新课标中学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思想的贯彻。充分尊重考生的特长和兴趣,无论他们是擅长抒情的还是擅长议论的,善于想象的还是善于抽象的,偏好批判的还是偏好赞美的,都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满足。尊重差异,张扬个性,考生的思维之花可以尽情地自由绽放,彰显自然真实的写作本色,放开手笔写出更富个性色彩的佳作。这也是我们需要提倡的写作导向。“文体不限”能让每个考生围绕某个话题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文体,在规定的范围里,自出机杼,自由思考,自主立论、叙事、抒情。这种自选文体的新模式使写作真正成为内在尊严的体验,将思考的权利还给了考生,显示了作文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展示了作者主体选择的期待,为学生自主思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提供了可能。记叙、抒情、说明,并非所有作家都精通,更何况是中学生。“文体不限”的开放与我们这个时代倡导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旋律无比协调。考生在审清作文材料后,应大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擅长分析说理的,就写议论文;擅长想象、联想的,就写微型小说、寓言等;有个人生活体验的,就写记叙文;语言功底好且知识面广的,就写散文……不过,选自己擅长的文体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选议论文力求做到以理服人,选记叙文力求做到以情动人,应是大多数考生的最佳选择和追求。因为语言功底要求较高的散文、诗歌不是人人都能写好的;编故事类的文章,若没有丰富的生活感受作基础,易破绽百出,难以写出真情实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文体意识不能随便淡化。你从古今中外名著精品中找不到一篇非驴非马的东西。《离骚》是诗歌,《西游记》是小说,《桃花扇》是戏曲。可见“文体不限”的开放与限制并不矛盾。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那就得遵循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规则。即使是行为最自由的杂文,也自有其规范。这种规范不但不影响写作才能自由发挥,反而更能显示你创作的才华,使行文和语言更有个性色彩,更能扩展思维的张力,在选定的文体天地间独标你的思想,彰显人格,张扬个性。抒情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议论则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记叙则曲径通幽,尽显其妙。“文体不限”不是信马由缰,不是“信天游”,它是在立意、选材和文体诸方面几乎没有限制的前提下,让你自由选择表达方式,一旦选择了某种体裁,就必须“一次爱个够”!不能中途易辙,写出既非诗歌也非小说,既非戏剧也非散文的怪物。近年来已经有高考试卷特别注明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就是提醒考生必须要有较强的文体感,不论选择哪种文体,都不能写得“四不像”。以往考试曾出现过不少文体特征不明的作文:像记叙文,但六要素交代不清;像议论文,但观点不明,缺少必要的论证过程;像说明文,但抓不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从文学角度看,小小说要注意精致的故事情节,散文要注意“形散神不散”的巧妙结构,剧本则要注意构思剧情的矛盾冲突。当然,各种文体并非毫无共通之处,记叙文里也可以有议论和说明,说明文中也可以有描写和抒情。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主体部位必须突现出来,文体特征必须一目了然,凸现鲜明的文体特征,千万不要文体混杂。
总之,“文体不限”的开放性,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选择擅长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提供了保障,但它不是脱缰的野马,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后,还得写什么像什么,必须遵循一定的文体规范。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让他们苦练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功,最起码能熟练掌握两种以上文体的写作技巧。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灵动的思想翅膀在特定的文体星空下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兴化市边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