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是中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说明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由于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再加上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名著阅读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多元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名著阅读的教育价值。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适应中考测试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应该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并重的考查。
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应只侧重于对名著常识性问题的了解,还应触及到名著的内核,即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细节进行评价感悟。考查时,既可以考查对情节、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考查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可以对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进行考查。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和《骆驼祥子》后,可比较研究鲁滨孙和祥子的个人奋斗史,写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也可以结合其他材料及社会实践进行考查。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结合文章《克隆人的预言与现实》,试写出《西游记》中与之类似的情节。再如根据“绿色食品市场李鬼泛滥”这句话,可出题考查李鬼的出处及这句话中李鬼的指代意思等。
情商方面的考查主要关注“情感态度、兴趣习惯、价值取向”等因素。考查时既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如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对作品中表现的真假善恶美丑的情感态度以及评价。如阅读《西游记》,可叫学生对其中争议性较大的猪八戒进行评论,或叫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说理由,从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喜好中,可看出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便可根据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考试评价。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关名著考题多数仅仅停留在对名著内容知晓程度的考查上。其实,我们可以在平日的考试中,多增加一些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加大分值,以推动各类读书活动。在题目的选择上,要“真”考,着重考查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答题时不是概念标签式的回答,不是成人的话语,不是别人霸权话语下的表达,而是用真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2005年江苏常州中考名著阅读题:至少运用下面提供的一个成语,简要介绍你读过的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学过的课文除外)——错综复杂、若即若离、急不暇择、充耳不闻、局促不安等。若没有亲身读过几本名著,有过真切的体验,即使学生懂得几个成语的意思,但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那还真有一定的难度。
除此,还有名著阅读记录卡评价。要求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时间、故事梗概、精彩的片断、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方面进行记录。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要进行定期检查,从而完成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的综合评价。
三是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不仅针对阅读的结果,更应针对阅读的过程。记录袋评价法旨在通过收集、记录与展示学生的成长进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成长记录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设计记录的内容,如:名著阅读学习计划;名著阅读实施情况;读后感、随笔、读书笔记;专题研究情况;教师对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的综合评价,同学对自己在阅读探究、交流方面的评价,家长对自己自主阅读、查阅资料的评价;在考试中名著阅读题的得分情况等等。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不仅可以为准确评价学生语文阅读提供依据,其价值还在于能促进学生不断审视自我学习状况,努力创造各种作品充实档案袋,扩大阅读学习的成效。通过成长记录袋来评价,许多学生阅读更积极、更主动,因为这些成长记录袋表现了学生的所有权和个人选择权,并与他们的兴趣与能力相关联。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名著阅读评价过程中,应改变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教师由评价者变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及家长评价的指导者,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面的这份“学生阅读自我评价表”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优缺点,增强阅读的信心。
学生姓名:
填表日期:
我认真回顾了从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期间阅读过的名著和读书笔记,发现我共阅读了____篇名著,合计____字左右,我的收获还真不少。
l.在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方面,我的成就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2. 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成就和进步,我认为是因为:
3.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或克服的问题,它们是:
生生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在交流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赏析交流,这种评价形式可在班级内举行。可以从作品中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入手,逐渐过渡到赏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整部作品,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自由轻松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中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话题辩论。教师可以确定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评论,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从辩论发言中引用知识的多少,可以评价学生的阅读面;从辩论发言中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评价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从发言的激情上,可以评价学生读书的热情。
成果展览。这种方式可以联合学校图书馆和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由各班挑选出部分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学习;或组织读书演讲会,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及读书的收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读书的热情。以“展”代评,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每一次展览都会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加油站、一个助推器。
家长评价可以采用家庭读书会的形式。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不能以“看‘闲书’耽误学习”为由扼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在学生中倡导“与父母同读一本书”的新理念,使父母认同“学生与父母同读”对家庭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家长才会真心愿意带孩子到书店买书,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孩子,愿意与孩子共同阅读自己的藏书,愿意与孩子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在评价交流中应多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甚至一个期待的目光,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综上所述,评价的多元性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但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
前海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