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8期 ID: 147221

[ 左志云 文选 ]   

打开禁锢学生的枷锁

◇ 左志云

  最近,我们听了一节公开课。课堂上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表达、展示,心情急切地把手举得高高的,眼睛盯着老师,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得到老师允许的,高兴地畅所欲言;那些得不到发言机会的,一个个失望地放下了手,像霜打的叶片。坐在我们前排的那个男生放手的同时还无奈地“唉——”了一声。那失望的眼神和一声叹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轰轰烈烈的教改中,我们教师都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学力争从学生如何能学会、会学的角度去设计。学生也找回了一点自我,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能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赏析文本,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展示着真我。可是,传统课堂教学常规礼仪的长期束缚,让他们的思想深处还保存着被教师支配的意识。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好容易有了充分的理解,要表达了潜意识里首先想到的是举手示意,等待老师的“最高指示”。得到批准,才能开口讲话;得不到允许,即使自己的见解再科学,构思再精巧,想象再奇特,语言再优美,都将成为深埋在心中的金子,再珍贵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一个个“千里马”就因为没被“伯乐”发现而埋没了。教改中,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否也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转变学生学习身份的角度出发,改革一下传统的课堂常规礼仪?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再受到教师的阻碍,禁锢思想的枷锁打开了,那思绪、那情感,定会像决了堤的洪水。他们要质疑,想表达,只要是在遵守道德和礼仪底线的基础上就行。如想发言可以礼貌地示意一下:“老师,我认为——”“老师,我想提个问题——”这样畅所欲言地表达的话,那么课堂上他们的思想就彻底解放了,质疑答问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后,会自觉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把握恰当的时机把自己的话插进去。如此长期地教育培养,他们不仅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能形成一种勇于竞争的个性。主动探究,乐于欣赏,更多有个性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感悟,就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展示。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课堂常规礼仪。正如美国罗斯福所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同学间的交往、师生间的沟通都离不开文明礼仪。况且,课堂活动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它需要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它,如课前礼仪,迟到礼仪,一堂课起始、结束时的礼仪,课堂上读、写、坐姿的礼仪等,但在质疑问答的礼仪上,我们确实应该改革一下。学生不必非举手示意等待老师的批准,完全可以自己把握质疑答问的时间和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这种看似点滴的礼仪改革会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的身份。
  (作者单位:赤峰敖汉旗长胜中学)

打开禁锢学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