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板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王松泉教授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好的板书设计无疑能为学生同化和顺应新知提供便利。在新课程理念下,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运用,语文板书不应弱化,而是更应有“板”有“眼”。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之中怎样进行板书呢?
其一,要定准教学中的“板”。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紧紧抓住文本的“脉络”,做到清清楚楚一条线。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的“板”是“背影”,整篇文章的“脉络”是:点“背影”——绘“背影”——望“背影”——忆“背影”。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初识文章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师生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达到共识:“背影”为全文的“板”。教师将“背影”二字板书,并加以着重符号,进而理出“脉络”:点“背影”——绘“背影”——望“背影”——忆“背影”。这样,“板”和“线”就清清楚楚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下一步深究文章、抓“文眼”打好基础。
其二,要定准教学中的“眼”。围绕“板”与“眼”,教师方能深入研究文本。同样是《背影》,这篇文章最亮的“眼”就是四次“流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辛酸的泪。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抓一“眼”而动全篇,语言的品读、情感的体味、写法的探究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第三,“板”“眼”结合要完美统一。清晰、完美的板书,具有神韵之感。整个课堂教学,伴随着节奏——“板”,结合深入细致的理解——“眼”,有理、有节、有章地进行板书,使得板书与文本、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达到完美统一,师同生乐,生同师乐,师生同作者乐,其乐融融,教者、学者都具有轻松、愉悦的美感。
板书,有“板”有“眼”,课堂,有张有弛,师生走进了文本,走出了和谐互动的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济宁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