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不少语文课堂过分追求人文性,追求形式娱乐化,忽视了对语言的品味,导致语文本位的迷失。其实,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对语言品味,达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的目的。那么,究竟如何品味语言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动情诵读品语言,文本空白要钻研,品词析句善比较,揣摩语境抓关联。
1.动情诵读品语言
“读”在语文课堂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读”是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味的主要手段,许多文本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默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方法,特别是在语言精美处要驻足鉴赏,反复涵泳,直至领悟出个中滋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众多名师的课堂十分重视诵读。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杜甫《登高》时,课在乐声中深情诵读开始,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特别是中间有一处诵读,值得玩味: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师生共读)
此处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者身世凄凉、形单影只,感受到作者的百感千愁。诵读的效果应该高于单纯的文字分析。
2. 文本空白要钻研
品味语言,要善于填补文中的言语空白。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有许多空白点,充满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让读者能从有限中体味出无限。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部分,它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读者要想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须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善于捕捉“空白”,挖掘“空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思考,然后以说话、写话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肖霍洛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索科洛夫)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德国人炸死后,我回到我们一家住过的地方,看到很深的弹坑,只用“我实在难受极了”表达了我的心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加以品味。学生是这样想象的:“我站在那个很深的弹坑旁,静静地呆立着,整个世界都在眼前旋转,我无力地垂下手,鼓鼓囊囊的行李无声落地,眼泪扑簌簌地流过我的脸颊。我双膝怦然坠地,倒在高高的野草之中,双手捶打着那沉默的土地,忽儿我大吼一声,声音响彻整个天空,而回应的只有沉默的天空、寂静的大地和沉寂的荒草,还有那灌满了浑浊的水的弹坑。”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抓住了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一重要情节,但作者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发学生运用想象对此进行填补,想象出贝尔曼是怎样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20来英尺的地方,怎样颤抖抖地调拌黄色、绿色在墙上完成他的“杰作”。通过空白的品味,学生对老贝尔曼的形象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获得饱满的审美感受。
3.品词析句善比较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学语文,很多时候就像品茶。在文本关键处、激荡人心处,细细品味,慢慢赏读,这就是语文的“品茗”。通过比较品词析句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一位名师的《祝福》教学实录片断:
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情况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到“祖宗是不吃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词语突出了祥林嫂的苦难生活?
(生朗读,教师为读错的字正音)
师:读得很清晰。请举例回答问题。
生:只是暗暗告诫四婶。
师:“告诫”和“告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注意到这个词?
生:“告诫”带有警告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不是一般性地告诉四婶。你再举个例子。
生: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师:噢,水平还挺高的,注意到“沾手”这个词。如果换了“帮忙”或“插手”行不行?好不好?(一生插话,对他)你来说说。
生:“沾手”有一点点也不能碰到的意思。鲁四老爷歧视她。
教者通过“告诫”与“告诉”、“沾手”与“插手”的比较,学生明白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的苦难遭遇,深刻感受到鲁迅小说语言的魅力,课堂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老王》中关于老王的描写,作者用了 “镶嵌”、“直僵僵”、“攥着钱”等词语,我们不妨用“站着”、“直直地”、“拿着钱”等词语替换,然后进行比较鉴别,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传神。“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乌申斯基)比较的方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4. 揣摩语境抓关联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扣住具体语境品味语言,看词句是如何与具体语境相结合而达到贴切生动的。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内部语境则指文章中心、上下文的内部联系。只有把语言放在具体语境中考察,才能辨析出关键词语及句子的深层含义,真正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文章的思想内涵。请看《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二部分的“幸福者”不好理解,咱们在读的时候还要联系上下文来品读,先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生读)
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清醒地看到民族的苦难,人民的痛苦,他们必然是悲痛者,那么后文作者又写了哪一类人呢?请女同学读后面的一段文字。
生:后文还写了庸人。
师:这类人是什么生活态度?
生:他们苟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师:这样的人是“幸福者”吗?
生(顿悟):他们不是幸福者,只有真的猛士能真正地看到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人生,他们虽然是悲痛者,但正是因为这份清醒,也是幸福者。
师:是啊,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牺牲为最大的幸福啊。
教师在学生对“幸福者”的理解有困难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解读,并引导学生同后文中的“庸人”作比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幸福者”的真正内涵。
总之,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对此教师要灵活运用,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失去语文学科的本色。
(作者单位: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