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及问题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滥觞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至唐传奇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武侠小说及元明清戏曲传奇,随后在晚清,《三侠五义》崭露头角后,各种武侠小说成批出现,戏曲舞台也竞相搬演。进入20世纪后,在兵荒马乱的中国,武侠小说非但不曾消亡,更是形成了狂潮,长篇武侠技击小说数以千计,戏剧和电影争相改演。上世纪50年代,港台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浪潮,迄今未衰,名家迭出,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到80年代,新派武侠小说浪潮涌进大陆,带动了中国整个武侠文学的发展。
纵观武侠小说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它历时久远,虽然在正统文人眼中一直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遭到了众多批判,但无可否认,它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千余年来,武侠小说对大众及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今的中学校园,中学生所接触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作品,以金庸作品为典型代表。它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因其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紧张刺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消遣性,故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此,不仅在课间以谈论金庸为时尚,甚至上课期间也照看不误,引起很多教师和家长的担忧,有的教师干脆采取没收书籍等措施强行抑制学生阅读这种作品。然而屡禁不止,收效甚微。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阅读武侠小说就一定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吗?我看未必。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源,如书刊、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所以“禁”是“禁不住”的。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多年却未成功,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了“堵”的办法,大禹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导”的办法,最终完成治水的任务,拯救了天下苍生。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明白这一道理,深入思考一下武侠小说的利弊,把武侠小说的阅读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走向人生正途。
二、武侠小说的阅读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武侠小说从诞生至今,历经千余载而不曾消亡,始终深受喜爱,这说明它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在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方面,它并非一无是处,应该从多角度观照。金庸作品作为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雅俗共赏,拥有最多的读者,具有典型意义,所以笔者重点探讨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笔者认为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与这一指导原则并不矛盾。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首先,“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爱国爱民情怀。金庸讲述的故事多是发生在乱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怀和“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担当精神。在金庸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塑造了这样的侠客,尤其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最为典型,一个甘愿以己身之死来换宋辽两国的和平安定,一个苦守襄阳几十载最终城破人亡。他们虽只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但与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传承了同样的民族精神,令人奋进,催人泪下。选择这样的作品让中学生阅读,何尝不能激起他们心中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金庸的作品,“情”字一以贯之。无论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谢逊的父子情深,还是《天龙八部》中乔峰、虚竹和段誉三个结义兄弟的生死与共,读来都让人神往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爱情。金庸对爱情的描写,尤为动人:《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一生携手,《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生死相随,等等。很多人觉得中学生的年龄还小,要把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爱情”应该成为“禁区”。但是笔者觉得我们大可以不必谈“爱”色变,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包括爱情观。《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并且成为新课标指定的阅读书目,其中最感人的便是缠绵悱侧的宝黛之爱。所以我们不必避讳武侠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相反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再次,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人生经历。在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客并非天赋超凡,他们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要经历比平常人更多的磨难,才能最终成就一生伟业,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部武侠小说,同样是一部励志小说,讲述个人奋斗拼搏的成长史。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天资鲁钝,但从不气馁,而是谦虚好学,最终练得绝世武功,更兼为国为民,终成一代大侠。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奋斗的动力。另外,金庸武侠小说中还有很多人文精神可以挖掘,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侠义、诚信、善良、爱好和平、追求自由等等,在此就不作赘述。笔者相信,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一定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正与我们语文的教育目标暗合吗?
金庸武侠小说有益于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写作能力。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蕴藉,正如严家炎所说:“金庸武侠小说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念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很多学生对枯燥的中国哲学等缺乏兴趣,正好可以借此来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扩充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金庸武侠小说还运用了很多写作技巧。如“在保持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欧化的表现技法,采取电影蒙太奇手法,推理小说形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很多作品文笔优美。如对江南风景的描写,单列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无可否认,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自有其弊病,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初是以报刊连载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不可避免地要迎合读者娱乐、消遣的目的,“把刺激性、游戏性作为审美快感的主要来源”。这就影响了金庸作品的文学性,它过于注重情节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也稍嫌单薄。而且部分中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比较局限,容易迷恋其中的打斗描写。华罗庚先生曾这样评价:“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既然是童话,就要分清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关系,作品是现实人生的一种观照。但并不等同,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以防中学生沉迷于武侠世界而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可见武侠文学的阅读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定能使学生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摒弃消极因素,既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处理得当,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能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