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108

[ 彭根来 文选 ]   

谈谈《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的超越

◇ 彭根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篇中,这首诗发出自己最明亮最独特的光芒。如果说从齐梁以来浮艳奢靡的文风至初唐的一些宫廷诗人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的话,那么张若虚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所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彻底地洗尽了此前诗歌在形式上的铅华,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有力地增进了诗歌对人生,特别是对大自然、宇宙世界以及人的内在情感世界的深切关注,表现了强烈的生命超越的信念和人生忧患意识,在诗歌意境的开拓和提升上,不仅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后来或前此的诗歌也很少有能与之匹配的。这首诗在意境的超越上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诗意境界的创造和对自然美境界的把握两个方面,以此显现出作者超凡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首先是对人生诗意境界的创造。在诗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暗示的手法将人生的境界投放到浩淼无垠的宇宙世界的大背景中,以月光为媒介统摄其中的诸多意象,折射人生的短暂和渺小,从而有意将人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里,将人回归永恒的自然,达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展示其永恒的价值,也为人生的归宿塑造了一幅纯净而优雅的美丽图景。在自然的澄澈之境,呈现人生的宝贵和生命存在的尊严,将生命存在的意义返照在自然的江海和芳甸花林之中,让这些自然的景致摄入通灵的神韵和高雅的气质,焕发出人性中永恒的光辉,将自然人格化和人性化。在人与自然比肩而立的气概中,贯注人月相依的情思和人月相期的禅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人先于月的存在,还是月先于人的存在?在对自然奥妙的玄想中,将人生的境界提升到更加自由的境地,从而忘却人世间一切的烦忧和苦难。在接下来的对现实的描写中,作者却倾注了无限的对离愁苦恨的描写,不管是写“青枫浦上不胜愁”,还是写“可怜楼上月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想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等等,满腔的苦忧,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包含了对悲剧人生图景的摹写,对现实矛盾冲突的刻画和对命运抗争失败的怜悯与同情。白云一样的思念,水一样的情愁,在那无处不在、无所不容的明月映鉴下,是那样的深挚浓烈,又是那样的婉转隽永,既挥之不去,又无法言传。既有内心的愁苦,又有久蓄的期盼,还有无可奈何的怜惜和无可比拟的忧伤,以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失落和怅惘。诸多离情愁绪,构筑了异常丰满又十分鲜明的悲剧性形象。然而,在这种悲剧性形象和情境的描绘中,我们不仅没有感受到一点颓废的情绪和一丝失败的阴影,反而透过这些美丽而优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深情的企盼和深挚的情感,以及透过这些美丽的情愫所焕发出来的璀璨夺目的光华,是那样引人注目,使人留恋,并贯注崇高的意义,在欣赏者的心底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由于它们都包含在生命存在意义追寻的大的主题之下,并和前文中在宇宙大背景下的晶莹纯洁世界相融合,使人生的境界真正实现由悲壮至崇高的超越。
  其次是对自然美感的超越。在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中,比如诗歌、绘画,不可忽视的就是对山水文化主题的深拓,并以山水诗、山水画等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不断开掘自然美的境界,给文人精神上的回归寻找理想的家园。而中国传统哲学形态上的“天人合一”,又是其精神皈依的最高目标。文人总是在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体悟和完美的交融,使自己精神上的追求与理想化的人格在大自然宽阔的境界里得到对象化的印证。《春江花月夜》给人的自然美感就像是一颗晶莹剔透的夜明珠,在那静谧的夜晚,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光辉,它是那样的隐隐约约又明明灭灭地展现出自己的神秘。诗中写春、江、花、月、夜,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它们之间景、影、神梦幻交绮的韵律,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磅礴浩大,江流宛转绕芳甸的细腻入微,月照花林皆似镁的轻盈,空里流霜不觉飞和汀上白沙看不见的虚无,以及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灵动。这些使自然美的境界整体上呈现出虚空、宁静、阴柔、幽雅和灵动五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对虚空之境的描写。诗中所描写的环境虽浑然一体,但又是那般不可捉摸和虚无缥缈;既晶莹澄澈,又朦朦胧胧;既宏阔浩大,又细腻空灵,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恍恍惚惚,若虚空之谷。第二是对宁静之境的描写。诗歌所写环境之宁静,若处子凝神静观,在月光的笼罩之下,在这宁静的夜晚,一切似乎都在安然歇息,就连时间都似乎凝滞不动了。在江流、流霜那轻微流动的旋律中,更加衬托出它的宁静。第三是对阴柔之境的描写。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写时令、江水、花林,还是写芳甸、雾、孤月,都在轻盈的月光下,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如影随形。特别是在这春天尚有流霜的夜晚,那阴凉的感觉,似乎把人带到另外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显现出无限的阴柔美。第四是对幽雅之境的描写。诗歌所极力塑造的这样一个纯净的世界,无论是它的环境之幽静,还是其色调之素雅,以及空间之阔大,都大大超越以前的诗歌的相关描写。在这样一个澄明通透的境界里,从整体上既感觉到它的超脱,更体现出它的自由,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和祈盼。第五是对灵动之境的描写。诗歌的灵动主要是指对月光意象的把握之巧妙和恰到好处。它作为这首诗歌的灵魂,统摄了全诗的整体意象,使诸多意象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富有生趣和意蕴,格外充满灵气。比如“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句诗,月亮这个充满灵气并给人带来无穷想象的意象,在这满天如银的阔大浩淼背景下,更衬托出它的美丽高雅而又灵动无限的意韵,真正是生花妙笔的神来之句,反映了诗人高超的对自然美感的把握能力。

谈谈《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