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118

[ 张金林 文选 ]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

◇ 张金林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
  张金林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第二段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此句中“石”音应读shi还是dan,教材中并没有注明。但在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da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万石”等)在1998年12月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shi,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今读dan,《汉书·食货志上》“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石”为计量单位的用途越来越少,人们对它的读音也越来越陌生而多有争议。笔者以古音出来教学生,学生预习时一致读dian,并且拿出薛金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来对证。笔者窃以为既是古文,就应以古音为主,“石”音应读shi。
  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谭记》一文第一段中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蔓”字应读wan还是man?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音为:①蔓wa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蔓儿了/顺蔓摸瓜。②蔓man义同“蔓”wan,多用于合成词,组词有“蔓man草”、“蔓生植物”等。但学生拿的参考书有读wan的,也有读man的。笔者根据词义认为应读wan音,但教材编写中却没有注明。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83段中有:“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句中“发见”的“见”该读xian还是jian教材中未注明。而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见”可以读xian,与“现”音同。尤其与“发”组词时,常见“发现”组词,很少见“发见”这一词。如果在教材中“见”读jian时,笔者认为应作出注释:发见jian,即“发现”之意,如读“发见xian”,那么“见”通“现”,在这里应为通用字。
  
  咀嚼《荷塘月色》
  丁明煌
  
  近日再一次教授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不因其是老篇目了就随意而过,还是细嚼慢咬地审读起来。可这么一细读,还真嚼出文本中一些难以吞咽的文辞,现列举出来,见教于大方之家。
  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水被叶子遮住了,而且又是一口“塘”,所以这水是否是“流水”叫人疑惑;“脉脉”一词,课本注释为“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既然是“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又如何说这“流水”是“饱含深情的样子”呢?既然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那这里就该用“默默”,而非“脉脉”;既然流水被“遮住了”,那还写它“不能见一些颜色”做什么呢?难道此荷塘的水在颜色上有什么特别的吗?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文本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而且还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所以作者“受用”的月色该是朦胧的、模糊的,它怎么会“如流水一般”的“泻”呢?不少评论文章包括课本练习都说该动词是作者“精心选用”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果是月光“朗照”,那是用词精准,可惜文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并由此说开,“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也不是那么熨贴,只有“朗照”才会有这样的视觉效果;“一片”修饰“叶子”是合适的,指一大片,因为叶子是“田田的”、“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可在句中“一片”也一并修饰“花”就不准确了,因为荷塘里的花只是“零星地点缀着”,尽管“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可它又怎么能成“片”呢?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宽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罐木”落下的是“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落下的是“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一丑一美的对比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因为这里不存在要通过一方来反衬另一方的理由,而且丑化灌木之影反而破坏了月光下荷塘的静美,显得突兀,与整体意境不协调;况且前者“参差”、“斑驳”不美,后者“稀疏”就一定“倩”吗?而按课本对“斑驳”的解释是“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这“参差”错落、“颜色深浅不一”的灌木之影恐怕要更像“画”,因此不如像早前的课本一样,把“峭楞楞如鬼一般”删去(当然要删去的还有前面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评论说“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对今日读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另外,既然两种树影不协调一致,又怎么能在后一句说“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呢?习惯被人叫好的“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我非常认可余光中先生的评说:“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4,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目烟雾。
  特色是“阴阴的”,烟雾是乳白色的,两者怎么会相像呢?顶多形状上有些相同罢了,但文本中又不是在强调“形”,而是在强调“色”,后一句“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便是明证。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疑惑一:既然前面“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和“嬉戏的光景”都遗憾地“早已无福消受了”,言外之意就是“罢了,不想了”,可怎么“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呢?作者本来就是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宁静”,这热闹的采莲之事回忆了一出又一出,岂不是有点自添烦恼的嫌疑么?疑惑二:“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我教了多少遍就有多少遍理解不清晰,我有时甚至把它抛给学生去自由探究,结果也是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只不见一些流水影子”显然是照应前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也是对应“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但与“是不行的”连成一句就令人费解了,是什么东西“不行”呢?显然要否定的不是“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一景况,因为文意上、文脉上都讲不通!如果从与“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相对应来讲,“不行的”恐怕是“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如果是这么解读,就该把句子说得更明白些,否则,此句是个病句。疑惑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说得实在是“突然”而又“令人费解”。就“突然”来说,《教师教学用书》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从结构形式和语句内容上作了“深究”:“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作用”,“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这些言语根本没有涉及其“突然”之感,反而作出了“不突然”的解读——“行文转接过渡”。我想,此句如果是行文“转接过渡”的一个标识,又怎么会叫人“突然”呢?况且,文章都快结束了,又要“过渡”到哪里去呢?再说“令人费解”:首先,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不甚明晰。其次,“江南”的地理范围很广,指向很难明确,《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这未免也太宽泛、太随意了——作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只是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教过书。第三,作者“惦着江南”的什么呢?秀丽山水?还是往昔宁静的、“不宁静”的生活?而且还是“到底惦着”,难道“惦着江南”是件很难的事吗?因为“到底”在这里应是一个副词,根据词典解释,“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后实现的情况”,作者“惦着江南”难道还“经过种种变化”“最后实现”?真叫人想不通!鉴于几点疑惑,感觉不如把“于是又记起……惦着江南了”删去,这并不影响文意,反而会使文脉更贯通。
  对于《荷塘月色》,因为喜欢,所以关注;因为关注,所以咬文嚼字。嚼得不妥,还恭请朱先生的宽容和同行谅解,也许笔者还太幼稚与无知。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