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史书记载,项羽和刘邦在楚怀王的主持下,订立盟约,西进伐秦。“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凭借霸王气概,一心对付秦军主力,甘冒戈戟剑矢之险,披坚执锐,深入虎穴,威震敌胆;而刘邦却投机取巧,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在项羽与秦军主力艰难周旋的时候趁隙入关,其心思是一心想做关中王。刘邦遣将守关,目的就是想与项羽分庭抗礼,一争高下,他的这种小人之举激怒了项羽。项羽邀约刘邦于鸿门,打算于此除掉心腹之患。于是,鸿门宴上,交杯换盏之间,杀机四伏;刀光剑影过处,生死难料。力量弱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刘邦该怎样逃脱此劫呢?下面让我们来解读《鸿门宴》中几段精彩的对话描写,看看刘邦、樊哙是怎样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
刘邦不得已应项羽之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向项羽道歉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刘邦的这段话至少向项羽昭示出五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提醒项羽:我们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结拜兄弟;我们是戮力攻秦、共同抗敌的亲密战友。我们既然情同手足、谊似战友,就不该相互残杀;你若不顾兄弟、战友情谊,乱开杀戒,势必会陷入不仁不义、凶狠残暴的泥潭,势必会遭致天怒人怨。
第二,暗示项羽:我们曾经盟誓,先入关者为王。我现已人关,按理该为关中王;你若爽约,悍然发动攻打我的战争,你就等于向世人昭示,你是一个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名声你担当得起吗?
第三,向项羽告低:入关破秦,是我自己万万没有料到的。其弦外之音,是相较双方实力,人关的应该是将军您,而远非我能为也。现在我虽然人关了,也只是机缘巧合,并非我有多大本事。有本事、有实力的依然是将军您。这一自卑自谦、低己高人之辞,极大地迎合了项羽爱面子图虚荣、妄自尊大的心理,极大地膨胀了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狂傲心态,让他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
第四,向项羽陈述:虽然有约在先,我可以人关为王,但我不这样做。不仅不这样做,反而好好守住这块土地,以防其他盗贼趁乱入关,专等您的到来。我的这番良苦用心,您不明察,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您实在是不该呀!
第五,短短的几句陈述中,“将军”的称呼一再重复,凡四次;“臣”出现了三次。一口一声“将军”,一口一声“臣子”。刘邦的聪明就在于明示项羽,我虽然破秦有功,人关称王,称呼能改,但在我心目中,您依然是我的将军,我的君王;我依然是您的手下,您的臣子。我对您是忠诚不二,毫无二心。刘邦的这种恭恭敬敬、低三下四、词谦礼卑,怎不令骄纵轻信、肆意恣睢、刚愎自用的项羽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呢!
综观刘邦的一段“谢罪”之辞,其目的就在于让项羽深感自责与理亏:我替你戮力尽心,入关破秦,打下天下,功不可没,可王可霸;但我丝毫没有居功至伟,仍一如既往地效犬马之劳,死心塌地地忠诚于您。对像我这样大有功劳且忠心耿耿又毫无二心的人,您还要大开杀戒的话,那就是您的不对了,那样于情不符,于理不通,于义不合。其次,让项羽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刘邦竭力贬低自己,尽量抬高对方,全是卑谦之言,不无恭维之语。鲜明的尊卑比对中,让骄横气盛、飞扬跋扈的项羽心里灌蜜一般美滋滋、乐淘淘、飘飘然,忘乎所以。这样,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使项羽消除和自己的隔阂,打消攻打自己的念头。
如果刘邦的一段话还没有完全打消项羽除掉他的念头的话,那么,樊哙强行闯入,在鸿门宴上的一段陈辞,就彻底消除了项羽除掉刘邦的想法。
樊哙乃屠狗出身的一介武夫,充其量只能做刘邦的保镖,他是没有资格入宴鸿门的,级别太低。但当他得知自己的主子刘邦性命攸关,便强行闯入,面对威武骄纵的项羽,慷慨陈辞,表现得有勇有谋,有礼有节,显示出非常高妙的语言艺术,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消除了双方的隔阂,保住了刘邦的性命,可谓“一语既出,乾坤大转”。
当他从张良口中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心急如焚地带盾进帐,先上演了一幕怒发冲冠的好戏,对项羽的问话也是置若罔闻,只凭张良介绍:“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然后立饮斗酒,切啖生彘,表现出憨实鲁莽的一面。当项羽问“壮士!能复饮乎”时,他机智地接过话头,找准机会,从“能不能再喝酒”的问题巧妙地转到“怕不怕死”的问题上:“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面上是说不惧饮酒,实际上是向项羽集团传递颇耐寻味的弦外之音:我们都是一顶一的不怕死的英雄好汉,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你们逼急了,我们也会“狗急跳墙”的。暗示项羽集团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大家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紧接着援引近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樊哙此语,意在用眼前活生生的事实警告项羽:务必吸取亡秦之教训,千万不能效仿秦朝统治者的凶忍残暴,那样,天下苍生定会背叛你、远离你,最终推翻你。对于亲手灭掉强秦的项羽来说,这一旁敲侧击无异于当头棒喝,使他不能不心存顾虑。
然后,樊哙搬出楚怀王为双方订立的盟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在表明,刘邦现已攻入咸阳,按理,履约称王应该是名正言顺的事。可“今沛公先破秦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您想想啊,将军!我们的沛公有功不居功,反而把先入咸阳的功劳全都让给大王您,这是多么的仁厚啊!这且不说,我们的沛公还遣将守关防盗,为了大王您的事业,想的是多么周到啊!对项王您真的是忠心耿耿了。这段陈辞,与刘邦在项王面前所言如出一辙。如果刘邦的话还有些令人将信将疑的话,那么,到这里莽撞憨厚的樊哙的话还不足为信吗?三人成虎,不由项羽不信,心中不仅没有了戕害刘邦的念头,可能还为自己气量狭小险些酿成大祸而自责不已呢!
更让项羽感到良心不安的还在后头。在项羽已然冰释前嫌之后,樊哙继续乘势而上,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啊,我们沛公这样劳苦功高、忠诚不二,您却要阴谋害之,太不仗义了吧!听到这,项羽不觉惭愧不已了,一句“此亡秦之续耳”则更是让项羽坐卧不安了,心想,若再不悬崖勒马,那真的就要步亡秦之后尘了,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综观樊哙的陈辞颇耐咀嚼。首先是威胁:你别轻举妄动,否则,近在咫尺,我们同归于尽。其次是警告:你千万别学秦王,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第三是恭维:我们人关破秦,遣将守关,只待将军。第四是责怪:我们沛公劳苦功高,又忠心不二,你怎能杀他呢?
樊哙的这段话采取的是“攻心为上”的策略,句句直刺项羽的痛处,句句击中矛盾要害。威胁之辞,使其“心惧”,不敢妄动:如此亡命之徒,什么事干不出来,弄不好会祸及自身,还是小心为妙;警告之语,使其“心忧”:如果莽撞残暴行事,步亡秦后尘,那就太可怕了;恭维之言,使其“心怡”,让项羽在甜言蜜语中乐得找不着北,从而放松警惕,忘乎所以;责怪之论,使其“心疚”,让项羽备受良心谴责,深感内心不安,自悔自咎。事实上,樊哙“欲攻其人先攻其心”的做法收到了绝佳的效果。
另外,樊哙的陈辞,在语气上有软有硬,在情感上有张有弛,在态度上有礼有节。软硬并举,张弛有度,极有分寸,拿捏得体,体现出非常高超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