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111

[ 李金云 文选 ]   

也谈《甜甜的泥土》的立意

◇ 李金云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现代作家黄飞。黄飞通过这篇小说叙说了一个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到离异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和对爱的渴望。配套教参对这篇小说的立意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在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一普通立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了“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对这一定位,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首先,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文中这位离异的母亲如今的生活并不如意,从她“暗淡的眼神”,“晕眩”得“几乎站立不住”的身体,“呆滞”的“目光”,“喃喃”的“低语”,“无力地垂下”的“脑袋”,我们都能感觉到这场离异让她的生活变成了一团糟。就是这样的母亲,纵然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的万般怜爱,她也不可能无微不至地去关爱、照顾与已经再婚的前夫生活在一起的儿子。小说中的相关内容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她不知道王小亮在“几年级几班”,这说明她已经好久好久没有与自己的儿子见面了。今天,终于有可能见到儿子,她带给儿子的也只能是一包奶糖,尽管这包奶糖曾经给小亮黯淡的生活带来了惊喜,但读着这份惊喜,难道我们不更多地感到心酸,一包奶糖对其他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于王小亮却是天大的惊喜,他失去母爱的时间真的已经很久了。这份母爱原本就很无奈,又何谈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呢?
  其次,从王小亮的角度来看。“人间的至亲至爱”并非“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亮现在的妈妈会“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身边嘀咕什么”,于是不明事理的爸爸会“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后妈对小亮无爱可言,爸爸的爱也在后妈的嘀咕中消失殆尽,亲妈妈又长时间不能来看望他,八岁的孩子,父爱和母爱对他而言竟是这样的遥不可及。2,“天还是很冷”的早春时节,小亮穿的是“张了嘴的破鞋”;早晨,只能“拿块冷馍”当早饭,吃不饱,穿不暖,这个年龄的小亮原本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关爱和照顾啊。3,文中的母亲在学校放学后,一直没有等到儿子小亮。小亮到哪儿去了呢?小亮是不可能整夜留在校园里的,那就是小亮那天没来上学。小亮调皮逃学了吗?也不可能。小亮是个心地纯洁善良的孩子,他愿意把自己来之不易的奶糖与老师、同学分享;小亮又是个害怕爸爸和后妈、十分听话的孩子,他每天会“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刷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这样的孩子是不会,也不敢逃学的。小亮没来上学的原因可能就只有一个了,那一天爸爸和后妈没让他来,至于让他干什么了,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更可以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也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小亮的生活中爱的阳光太少了,生活让他咀嚼到的更多的是苦涩的味道。
  总之,在这样一个严重缺失爱的故事中,仅因为奶糖的融化让泥土变甜,而“泥土”在很多民族的文化中又是“母亲”的象征,就把文章的主题确定为“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似乎略显牵强。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我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思考,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批评指导。我认为小说表现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缺乏爱、渴望爱这一主题,但作者并不愿意把小说叙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于是别出心裁,让奶糖融入泥土,泥土变甜。这就为王小亮的生活抹上了一丝亮色,给读者以暗示,王小亮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他们会得到关爱和帮助,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小说中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不是都给了小亮爱心吗?如果说这篇小说的立意高人一筹,那么应该是因为这一点吧!

也谈《甜甜的泥土》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