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103

  

从《最后一课》看韩麦尔的教学艺术

◇ 唐耀胜 袁长俊

  教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老是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观点无外乎是因为他知道了这是韩麦尔为他们上的最后一次课,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或者是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体味到一种亡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总之,都是因为一颗爱国的心,才使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在最后一节课中进入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调皮的小学生来讲,爱国主义就真的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能够促使他前后判若两人?我想这仅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韩麦尔在这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出色的教学艺术。
  首先是韩麦尔刻意营造了一种适宜的教学气氛。就这堂课而言,那就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气氛。为此,他“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使小弗朗士感觉到“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在上课的中途,“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韩麦尔先生在想些什么?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样的惨痛,怎不令人震撼,连这个顽皮的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不正是韩麦尔刻意营造的氛围才达到的效果吗?试想,如果韩麦尔穿着随意,一个不修边幅的打扮,会让小弗朗士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吗?
  其次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方法。教师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待有问题的学生,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一改过去的严厉。过去他“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戒尺”,“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以及韩麦尔喊小弗朗士起来读书,他“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些都暗示了以前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严厉有余、温柔不足的老师。而在最后一堂课上,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当小弗朗士读不出来,他便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老师形象,正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值得亲近和喜爱,而这样的感情很容易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也因为如此,才有像小弗朗士这样的“差生”都专心致志,以致进入到一种“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的愉悦的学习状态,这是韩麦尔先生教学艺术的成功体现。
  最后是对教学的全心投入和无限热爱。文中有不少对韩麦尔先生情态动作的描写,这些语言、动作、神态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的自然体现,是丰富而复杂情感的自然流淌,没有一点娇柔做作之感,不这样不足以体现他的感情。读书时,“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他“站起来,脸色惨白”,“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从这些动作、神态和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对这堂课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全心的投入。试想遇到这样的老师,谁不为之吸引,谁不为之感动?
  由此看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节课中巨大的变化,实在与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艺术密不可分。韩麦尔先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传授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素质教育示范课。

从《最后一课》看韩麦尔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