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091

  

有效阅读教学的三个纬度

◇ 丁雪雄 项 燕

  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归宿。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必须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而要实现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处理好教材,进而达到用好教材。处理教材的总体要求是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可以试着把教材的处理分成这样三个纬度:注重思维训练是重点,把握强化情绪感染是难点,紧扣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是关键。这三个纬度的完美融合便是语文教学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素质高度统一的根本保证。这样,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能够变传授为引导学生操作,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使教材处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一、注重思维训练是重点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它要通过感知、理解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能力,更好地吸收他人的思维成果,以促进其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材料的外壳,深入把握作者思维的内核。即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的理解,掌握作者思维的方法。思维与阅读教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训练,不仅是必然的、可行的,而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有人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智力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可见,阅读本身就是思维过程。几乎每一节阅读课都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为思维训练提供了最佳的训练途径,思维的训练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阅读的悟性。例如对《香菱学诗》中香菱“笑”的理解: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通过添加“轻松、谦虚、虚心”等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再现当时情境,从而加深对香菱这一人物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几个对话话题,让学生在自身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展开对话交流,进行合作探讨,交换彼此的看法。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目标是学习通过语言塑造人物的方法,据此可确定的对话话题是:变色龙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等等。这些话题,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使学生产生美的启迪和体验。并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兴致去积极参与,而不会感受到强迫接受惟一答案的压抑与被动。这样,整个课堂都会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各种不同的观点相碰撞、融合,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师生共欢愉、同忧伤,一改那种“老师动情学生木然”的独自式教学状态,在相互对话中,获得更深切的阅读体验。
  
  二、强化情绪感染是难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感悟文章的要义和精微所在,而目,还要欣赏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趣,欣赏语言、结构的佳妙之处,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学生能感同身受,作家对于母爱的诠释,令学生心灵为之震撼。甚至屈原的寂寞哀思、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的忧患深沉、鲁迅的伟大深刻,都能激发起学生一层层感情的涟漪。
  首先,借助教师的教学语言形成强大的情绪感染力量。教师通过范读、领读和导读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美美地诵读,诵读出文章的韵味。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体味品察、涵泳揣摩的过程。朱自清先生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的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师引导学生读准语调,读通句法,读懂感情,读出气势,在反复咏叹之后,情绪推动思维,思维加强情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会逐步提升。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情境的设置能调动想象,激发情感,而且启发思维。教师要将思维训练与情绪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采取“生活体验同化法”,列举一些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例,如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现出笑容、母亲打着瞌睡坐在书桌旁陪因复习而晚睡的孩子等,都能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感悟。而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在铁道边爬上爬下的父亲的背影,也就很容易感动学生。
  再次,介入写作背景强化学生的情绪感染。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郭沫若的一些基本情况,知晓这首诗产生的社会背景。这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尤其是作者为什么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了修改是大有帮助的。熟悉中国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致使我们国力匮乏,各地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加上饥荒、官、匪等,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灾难中,人们渴望过上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现实是令人心酸的,渴望美好生活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而这时的郭沫若却用他那饱含着沸腾热血的笔写下了这首给人无限向往的诗。诗中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浅浅的天河”,在有着“世上没有的珍奇”的“美丽的街市”,“提着灯笼”“闲游”,过着令世人羡慕的幸福、安宁、甜美无比的生活。诗人还连用几个表示肯定的词“定”、“定然”,向人们昭示:这种美好的生活不仅天上有,人间也会有的,一定会有。诗中所表现的坚信幸福美好生活一定会来到的信念正是诗人发出的呐喊!学生若不了解作者,不走进作者创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能解读到以上的内容,体悟到如此炽热的情感吗?
  第四,以品味语言为抓手感悟情感。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品味语言也是如此。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决定了多种多样的品味形式。不论是采用何种方法和技巧,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进而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散文诗,画面雄浑激荡,节奏奔放铿锵,语言气势磅礴。若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读中品,品后读,汪洋恣肆的诵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又如朗读《金色花》“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时的轻重音处理。重音落在“这”上,表明孩子不是真的坏,只是妈妈的嗔怪;如果重音落在“坏”上,表明孩子品行恶劣,是对文本的误解。如果能够这样安排学生进行语言品味,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形成健康人格是关键
  
  如果要将情绪体验变成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得使之转化为观念。铸进情绪的观念才能支配学生。我们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蕴,引进生活素材,诱导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影响其立身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里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须在体验的状态下挖掘,切忌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强硬灌输。七年级上册《理想》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诗,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班上交流对理想的看法。比如对“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两句的含义,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理解:学习之舟把我们带到认识自然、掌握知识、驾驭知识的大海,要求我们历尽艰难与辛酸,牺牲安逸和享受,以苦为乐,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有的学生则联系第一单元学过的《在山的那边》理解:“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全新的世界”就是有了理想,有了追求,就要不畏劳苦、不惜牺牲其他利益向山的那边勇往直前;还有的学生联系革命烈士及众多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仁人志士的事迹理解:诗中讲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社会的进步和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一种获得,而这种获得有时又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包括要“敲碎黄金梦”,“洗濯自私心”。三种理解体现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他们读书的程度和对诗的理解层次。学生交流后,教师要予以点评,使学生的理解互为补充,共同提高。总之,通过阅读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学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谈的三个纬度,落实到某一具体文本的课堂教学,它们应该是分中有合、合中有所侧重,尽量达到有机统一,这样就能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有效阅读教学的三个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