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092

[ 汤世荣 文选 ]   

语文课呼唤科学的评价标准

◇ 汤世荣

  日前,笔者有幸成为一次赛课活动的评委,聆听了几节很有特色的语文课。在评课的时候,评委们侃侃而谈,有的侧重于教者的导引,有的侧重于学生的活动,有的侧重于课堂的流程设计,有的侧重于内容的疏密安排,结果意见很不一致。见仁见智本属正常,但同一节课出现意见相左的现象却令人匪夷所思。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评委们心目中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评课过于“主观化”、“个性化”。因此,笔者呼吁:语文课呼唤科学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标准到底是什么呢?虽然大家的看法未必完全相同,但笔者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氛围的创设、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确立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一基本要求,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且符合本班的学情,同时它应当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需要。科学的教学目标还应当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基础,能让学生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二、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落实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抓手。有效的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就可能很差。有效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增长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因此,有效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性、目标性、思想性、启发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前提,即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目标性是核心,即教学的内容必须是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思想性是基础,即教学内容必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启发性是原则,即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教学内容还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谓深度就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选择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所谓广度就是既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而应包罗万象,集大成于一身。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好任何一门课程,方法都十分重要,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笔者以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必须坚持启发式这一基本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在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精神。恰当的教学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理解教材,研究学生脑力劳动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障碍,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发展能力。
  
  四、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具有真挚的爱,才能始终保持对学生的“亲和力”,才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每个参与者才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课堂才会出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引起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师生的心智都易进入一种活跃的状态,进而成就心灵的唱和,感情的呼应,思想的交流,收获最大的效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参与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参与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不少语文课师生互动得很是热闹,可在热闹背后,却少见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这种师生互动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是高层次的思维参与活动,是情感的参与过程,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给学生以生长点。如果学生的情感、思维能穿梭在字里行间、古今中外,学生的收获就毋庸置疑了。
  
  五、适当的媒体运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多媒体的“辅助性”特点,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课件的展示上,把整个课堂搞得花里胡哨,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挖掘。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适当的媒体运用会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和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有效的媒体运用还应当加快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适当的媒体运用必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还要有利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适当的媒体运用必须有助于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重点、难点的把握,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质变,开拓新的发展和研究领域。
  
  六、目标达成度高。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还要看目标达成度的高低。而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说到底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只有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这堂课才能是好课。

语文课呼唤科学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