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语言的艺术。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如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因此,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学习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研读词义轻重的变化,把握情感态度。
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其中“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语表现的政治态度是很不一样的。“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于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显然,“不敢”者有同情之心,但也有所害怕;“不愿”者则是不想惹麻烦,明哲保身;“不屑”者则是持冷漠或敌视的态度。
二、研读看似矛盾的词语,把握思想情感。
如《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一般地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再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题目,其中“忘却”和“记念”是一对矛盾的词语,而恰恰是这一对词语,既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又让我们体会到他不愿意长期沉浸在悲哀之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身战斗的思想情感。二者意思相反,看似对立,实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研读句式的变化,把握情感变化。
如《祝福》中有如下文字: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的三次慌张的喊叫,可以看出她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紧张,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态度一句比一句严厉。尤其最后一句,本来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认为自己干净了,可以坦然地祝福了,没想到四婶却给了她一声断喝。就是这一声断喝,把祥林嫂“求做奴隶”而能生存下去的浅薄要求给彻底否定了,把祥林嫂赖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霎那间彻底瓦解了。
四、研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思想感情。
如《记念刘和珍君》: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几句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再搭配上“已”、“尤”等程度副词,写出了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家的阴险,在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鲁迅先生告诫反动派: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性对比,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五、研读标点符号的运用,把握思想感情。
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鲁迅先生听到柔石等人遭到残酷杀害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脱口而出:“原来如此!”句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而随后的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无限的思念、痛悼之情。
六、研读反复出现的语句,把握情感态度。
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是鲁迅先生写文章时表情达意的一个特点。上述文段中“会这样的么”以及“真会这样的么”反复出现,前后照应,写出了柔石“迂”的性格特点。这“迂”表明了柔石对人心险恶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单纯幼稚,但同时也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鲁迅先生这样写柔石,不是对柔石的贬斥,恰恰相反,他是要告诉人们,柔石的心太好了,是一个善良、忠厚、老实的好青年。联系后文,国民党政府连这样的青年也杀害,只能说明它的反动和残暴。
七、研读富有文采的的表述,体味思想情感。
如小说《药》: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增强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的悲哀,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若改成“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死一般的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笔直的站在树枝间的乌鸦”,意思没变,但效果就差多了。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