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作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曾博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得力于小说中所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情韵。
作家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故事中谱就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韵呢?成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出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
爱国激情这一情绪元素在反映普法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普遍显现,但是在《最后一课》中,作家则注意在爱国激情中注入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感。普法战争以法国惨败而告结束,阿尔萨斯省割让给普鲁士,沦为亡国奴的人们再也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的爱国激情在最后一堂法文课中得以迸发: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地听讲过,尽管他以前害怕上学,想逃学到野外去玩;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尽管他曾经用戒尺打过学生;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坐满了村子里的人,尽管过去他们为了多收入几个钱,宁愿把孩子送到地里和工厂去干活。就这样,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画面,而是以战争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种痛苦即是包孕在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这种伤痛感促使小弗朗士深深自责,“永远记得这最后一课”;激励韩麦尔先生在“离开以前把他全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我们”;也促发村子里的大人们都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激情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包孕在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也就特别容易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因此,它更能打动人心,激起共鸣,形成一种无比崇高的爱国情韵。
二、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时刻
虽然说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生活积聚起来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情景都能表现出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就需要选择,使之集中、典型地反映生活本质。都德在《最后一课》中选择了普法战争中的一个特定时刻——法国沦陷区的一个小学的最后一堂法文课。这一选择把普法战争的悲剧性表现得异常深刻:沦为亡国奴的法国人民失去了一切权利,哪怕是说法国话的权利!作者把社会意义重大的主题浓缩到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时刻,从而就把这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时刻也就显示出了非常的庄严意义,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达出法国人民的心声:法兰西万岁!这样,在这一特定时刻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声就化作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情韵。
三、深入到—个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表现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作家巧妙地把这一鲜明而重大的主题通过一个顽皮儿童的感受写出来,深入到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揭示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哀痛。
小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皮儿童,他不仅上课迟到,对老师要考的分词那一课,“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而且经常逃学到野外去掏鸟窝溜冰,可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时候,精神受到极大震动,并由此觉醒:平时讨厌的书包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今天学的内容理解得那么清楚,觉得很容易懂;法文课老师显得从未有过的高大……在小主公的后悔浪费了光阴、对祖国语言恋恋不舍的稚气叙述中,流露出丧失祖国的沉重哀痛,这哀痛来自于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更使读者产生至深的感动,由此升华为一种圣洁的爱国情韵。
总之,爱国情韵是《最后一课》中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作家通过这一情韵网织成了一个悲怆而崇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了这篇小说以极深沉的内蕴和情感魅力。
(作者单位:东台市三仓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