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时要涉及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分析理解思路,教学时帮助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分析文章,是理解探究文章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试着从小说、散文、诗歌这三种文体作初步的探讨。
第一,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如果理清了这三要素,那么理解文章的主题就不会很难,而这三要素本身也相互关联。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里,人物主要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情节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环境是荣国府。主题是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等级森严,揭示主要人物的性格。理清这些内容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其中有一个情节,王熙凤在这么一个比较重要的场合迟到了,为什么凤姐会迟到?可以和人物的性格联系起来,后文写王熙凤的服饰非常奢华,不难理解凤姐极有可能是在装扮自己上花了很长时间,而这正反映了她爱慕虚荣,喜欢炫耀自己;此外,她不与众人同时出现一方面显现她与众不同的地位,也恰恰给林黛玉——这个老祖宗最疼爱的外孙女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情节的安排与发展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来设置,而人物的性格可以从情节中得出,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中的环境同样可以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方面去考虑。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而言,分析探究的重点就是三要素。
此外,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性,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因而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以小见大,人们通过小说看到许多人的面目,进而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鞋匠格斯拉先生是一位虚构的人物,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存在一位为做鞋而饿死的人。这篇小说表面上看是展示下层小人物的命运,表达对格斯拉的同情,实际上是展现了作者在新旧两种文明冲击碰撞之际的思考和忧虑,他担心传统的优秀文化的消失,他在思考在现代文明蓬勃兴起的同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保全传统的优秀文化。
第二,散文。首先,要找到散文的神。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找到散文的神是分析散文的重中之重,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有时不能浅尝辄止。比如《老王》这篇课文,可以说体现了作者对平常人的关注,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也可以说体现了作者的愧怍、困惑及纠结,也可以说反映作者杨绛对文化人心态的不满,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其次,有些散文很散,很难发现线索,难以准确把握主旨,这时可以运用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及寻找关键句的方法,化繁为简、化多为少,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线索与主旨。比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们很难理解,认为主旨是思念家园,其实可以先找到文中的一些关键句,例如:“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如果没有那些,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我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但我却不知道,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通过这四个句子,探寻问题形成的原因,联系既往生活、已有生活及未来可能有的生活,发挥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可以把握这篇散文的主旨:对于一个人而言,过去的生活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根;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过去的生活是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区别的根本所在,是独特的文明,独特的传统,当我们放弃了过去,也就走上了虚无之路。
最后,不同种类的散文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果用错了分析方法,有时会错误解读甚至无法解读。散文的种类很多,如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写景散文、象征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等。分析一篇散文首先要明确它属于散文中的哪一类,然后根据类别以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下面,笔者试着分析一下散文的种类。
记事散文。记事散文一般写几件事情,主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时代特征。记事散文重在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及事件后面的内涵。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写人散文。写人散文的重点当然是人物,因而分析此类散文首先要做的是分析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然后抓住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最后探究其深厚的情感。如《金岳霖先生》,课文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这些都表现了金岳霖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反映了人物复杂的性格。他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从情感上来说,文章表明了沈从文对老师的敬爱,对西南联大宽松自由学风的追忆。
写景散文。这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作者笔下的景物可分为三种类型:原生形态的景物,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第一种类型在高中教学中很少遇到,第二种类型很多,即借景抒情,第三种类型的开山始祖则属于柳宗元,如永州八记。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类型来分析。
象征散文。象征散文有的是部分具有象征意义,而有的则是全篇都具有象征意义。具有部分象征意义的如《老王》《渔父》《今生今世的证据》,读这类文章要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则比较浅显。以《渔父》为例,可以把渔父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形象,也可以抽象为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全篇都是象征的如《河的第三条岸》《坚硬的荒原》。这类文章难度较大,首先要关注文章题目(一般都是具体的某个事物或场景),思考预测作者通过这事物或场景表达怎样的象征意义,其次关注理性升华语句,这类文章切忌用实写的方法去分析,这样的分析往往不得要领,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如《坚硬的荒原》很多学生理解为要环保,否则地球就如坚硬的荒原长不出庄稼。其实不可以实实在在地去理解,也理解不通。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而那三个消瘦、穷苦的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人的生命就像荒芜的原野,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充分调动起人的各项机能,开拓出生命的绿洲,只要能战胜自己,就能征服世界。
抒情散文。散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而抒情散文的重点则更是放在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教学时要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分析多层次的情感。如《听听那冷雨》,情感基调是家国之思,具体分析,还有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家国之痛及对永恒的理想追求。抒情散文的情感分析要准确、清晰,具有层次性。再如老舍的《想北平》,从表面上看,情感很简单,就是表现老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抓住关键语句,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的情感是丰富的,有对北平的人的想念,比如对生他养他的老母的眷念;有对北平的事的想念,自己在北平的生活经历;有对北平的物的想念,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有对北平的景的想念,北平布局合理,动静协调。总之,对情感的把握尽可能地进行多层次思考。
说理散文。这类散文重在阐明道理,因而首先要把握作者想表达的道理,并进一步地探究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表达。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指出他人生的三大主题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进而分析为什么罗素认为这三样是他生活的目的。分析得出,那是为了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他的追求如此具有激情,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始终如一地追求真理。说理散文从根本上说是散文,它具有散文的特点,在手法上会更加生动活泼,如想象、夸张、比喻;语言上不仅有议论文的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还有一般散文的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从情感上来说,因融入了充沛的情感而使得说理更能感染人、鼓动人。此外,说理散文尤其适合静读、研读,适合运用联想、想象、移植、类比及逻辑推理来具体分析某些抽象语句。如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散文层次结构非常清晰,重点在于分析重要语句,如“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等等。我认为对说理散文的经常阅读能够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诗歌。首先,重视朗读,强化背诵。高中的语文早读课读什么?我认为除了一些必要的识记外,主要精力应花在阅读优美语句与背诵诗歌上。一些小说、散文无需朗读,需要的是潜心分析,朗读反倒妨碍了思考。因而,在教诗歌时,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并指导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对于课后没有要求背诵的诗歌,如《相信未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也要求学生背诵,经常让他们集体站起来,充满感情地齐声背诵。
其次,把握意象。在分析意象时,要注意“意象的联系性”、“意象的同一性”、“意象的和谐性”。在一首诗中,各个意象都是彼此相联的,都是辐辏于同一个中心服从于诗人的创作意图的,并且相互之间也都一定是和谐统一的。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最基本的特点,也自然是我们解读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时所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机勃勃、绚丽多彩,表现了毛泽东对国家及革命前途的乐观自信。
再次,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其实,学习诗歌难就难在不理解,看不懂。因而在平时授课时,不要把诗歌讲得过于支离破碎,过于深奥晦涩,要重视对诗歌内容本身的把握,训练学生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诗歌主旨。
最后,重视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最后,是因为只有通过前面的积累、理解,才谈得上去分析。如果连主旨都不能明白,那么这些表达技巧如水上的浮萍,再怎么分析也不准确。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理解这些抽象的手法才有具体的实例作为依托。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的角度、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探究能力。希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宝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