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应该怎么喝酒?这是笔者在教《五柳先生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时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学生提出来的。
课文中说到,“五柳先生”“性嗜酒”,到亲戚和旧友处喝酒一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问题就出来了——按课本注释,“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理解为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可有一个天真的学生当场提出了疑问:“老师,他都醉了,能走得动吗?”同学都笑了,甚至有同学起哄:“老师,看来他喝过酒,有体会。”
可我没有笑。这个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如果按照课本注释,那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发问,一个人既然醉了,能担保自己“全身而退”吗?如果每次都能做到如此,那么说明他喝酒有节制,能适可而止,那和前面的“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颇为矛盾;而如果确实是喝醉了,那肯定有不能自控、无法回去的情况出现。二是课本注释这样理解,就把“吝情去留”中的“去留”二选一,保留了“去”的意思,而“留”字的意思就没有了,可是这种偏义的情况,课本注释并没有再加以说明,使人颇为疑惑。
那么,到底“五柳先生”是怎么喝酒的呢?
笔者以为,从“性嗜酒”一句看,“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既然如此,喝醉甚至醉得难以回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既醉而退”中的“退”,除了“离去”这个义项外,还有“退却”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喝醉了就不喝了。不喝了怎么办呢?“曾不吝情去留”,为人率真的“五柳先生”醉了后有两种选择、三种情况:一是还能走,那“说走咱就走”(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歌词),和梁山好汉一样洒脱;二是醉了无法回家了,那也好办,或者让人送他回家,或是干脆就留宿主人家了。这样“去留”二字就都有了确定的意思或者叫选择了。
总结一句,要喝就喝个痛快尽兴,喝醉了视自己实际情况坦率向主人说出自己“去留”的想法,让自己与主人自然选择,一点也不扭捏犹豫。这样才更符合“五柳先生”的个性形象,也更符合生活情理。
(作者单位:南海执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