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7期 ID: 146803

[ 黄义飞 文选 ]   

管窥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缺失

◇ 黄义飞

  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个性的飞扬,提倡“吾手写吾心”,充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认识,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美好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热情。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许多困惑。这个巨大的变革不仅让学生震惊,也令教师们诧异,它几乎彻底推翻了过去的作文教学模式,老教师无所适从,新教师盲目追随,一时间作文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具体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好一个 “乱”字了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多多,但毋庸讳言,新课改造成的作文教学系统性缺失是关键。
  在新型作文引领作文教学潮流的同时,其自身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其缺点就是在一片“创新求异”声中忽视了作文的基础,导致“传统作文功夫”的缺失。于是乎作文课堂成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场所,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章没有明确的体式,全篇没有统一的中心,内容杂乱,东拉西扯。作文的程序也简单化了,题目不再细加审视,只要沾边就可尽情发挥;谋篇布局也不再讲究了,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学生是有的写了,可写出来的东西怎样呢?或文不对题,或无病呻吟,或是四不像、大杂烩,看了之后不禁让人摇头叹息。
  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究其根源,需要丰富的人生历练,广泛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内心感悟,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砺。就目前情况而言,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几乎不可能(经济的压力、安全的担忧);让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广泛阅读,提高文化底蕴,也不太现实(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那么惟一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水平,达到简易而高效的目的。
  作文教学要改革,束缚学生思维、制约学生个性的桎梏要打破,但决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任何有智慧的创造都是有限制的,任何创新也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约束的自由必然导致随意和混乱。“传统作文”虽有不少弊端,但“传统作文”不仅留下了数不清的美文经典,也留下不少成功的写作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就是所谓的“作文功夫”。
  一篇好作文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等。这是个多么复杂的工程呀,难怪古人要“十年寒窗”。今天的学生学的科目多,语文功底决不如我们的先辈,如再不加系统训练,想不出“四不像”的文章都不可能了。作文写作的困难性决定了作文训练的必要性,作文教学的任何变革决不能以忽视指导、淡化训练为条件,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纵观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对此却做了颠覆性的改变——取消了作文训练,改为所谓笼统的综合性学习;每单元综合性学习后的作文也是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前后毫无联系,更不成系统(因为单元编排以阅读为中心,强调人文性);每次的作文题只是简单的出示题目,没有必要的点拨、指导,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样的作文指导,怎能让初中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关于写作的方法技巧,古人就非常重视,也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像构思立意上的“以小见大”、“反弹琵琶”,谋篇布局上的“欲扬先抑”、“曲径通幽”,人物描写上的“焦点透视”、“烘云托月”, 景物描写上的“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结构上的“草蛇灰线”,节奏上的“一波三折”,语言上的“赋比兴”,等等。这些技巧的作用已被古人的名篇佳作所证明。
  别的不说,仅就语言来看,也是一种“涵养工夫”,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古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可谓下足了工夫,吃尽了苦头。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在用全部的心血,毕生的精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可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概念作文教学却轻视甚至忽视了这种修养。具体表现是在其教学中不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几乎没有短语、句式的变化训练,没有修辞效果的知识介绍;而热衷引用新词、网络语和外来语,作文中充斥“帅呆了”、“酷毕了”等一类的语言。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低俗语暴虐语,像“猪脑子”、“死人妖”、“TMD(他妈的)”等。这样的语言没有汲取丝毫的传统经典语言营养,完全背离了传统语言“信、达、雅”的标准,因而让人读起来不是“如坐春风,如饮醇蜜”,而是“如吞苍蝇,如闻恶臭”。
  我们平时不仅要注意训练相关技巧,还要形成系统,有整体规划,避免重复和遗漏(当然,弱项可强化训练)。譬如古人学武,入门要练站桩、马步等以提高体能,之后要去兵器库操练,样样都要练到,虽不必达到“十八班武器,样样精通”,但至少样样会耍两下,为的是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这些基本功练熟了,才教本门武功,也只有这样后面学起来才得心应手,进展神速。我们的语文不也应该如此吗?各种文体都要写,各种技巧都要练,而且要练熟,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应融汇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的思想。我们习惯于将语文课机械地拆分为“阅读课”、“作文课”,将阅读与作文搞成貌合神离的两层皮。课文教学重内容分析,轻结构梳理;重思想感悟,轻技巧解剖;重情感陶冶,轻语言品味。这些都是人为地将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中排斥开来的做法,其后果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孤军奋战”而日渐衰微。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念念不忘地追问:“这和作文有什么关系,能不能用到学生的作文中去?”
  不过,若有可能,本人还是要建议完善目前的教材,使人文熏陶和能力训练并重,这才是根本。现在的好文章更多,视野更广,选择的余地更大,完全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文章结集成册,既彰显人文性的编排体系,又蕴含作文技巧训练的系统性。
  我相信,这个想法是不太难实现的,关键就看指导思想和重视程度了,说到底,又集中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根本问题上来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以我多年的实践来看,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似乎赋予语文更多的东西了,在初中不太适宜。我始终坚信,语文姓“语”,首先要在语言文字上咀嚼品味,然后才是附着在文章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毕竟我们有德育教育的专门阵地——思品课、班会课,而“寓德于教”是每门学科都应贯彻的,不过语文由于自身特点而肩负得更多罢了。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老版教材(1993年人教版)做得就比较好,在注重选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关注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三年有作文训练总计划;各年级有所侧重,重点练习三大文体;每种文体又细分若干能力点,每次训练时突出某一点;有指导甚至有范文鉴赏、病文分析。这样的编排对作文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太受束缚了,不利于创新。不过,请记住,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的,初中学生的作文还处在模仿为主的阶段,只有充分练好各项基本功,各种技巧驾轻就熟了,才谈得上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体现时代要求,但也要及时反思,矫正完善,步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如果我们既能凸显新课改作文的优点,又能发扬传统作文的长处,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必能获得可喜的成绩。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
  冶山镇初级中学)

管窥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