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一直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娱乐性。
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实际,大多数学生对教科书敬而远之,缺乏阅读的兴趣与冲动。现行语文教材就像是一位一本正经、谆谆教诲的长者,很难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的课文如《三个太阳》十分冗长且没有多少文采,学生难以卒读;有的课文如《柳叶儿》还停留在忆苦思甜上,时代感不强,与现在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很难让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有的课文如《人琴俱亡》,虽然刻画了兄弟深情让人感动,但毕竟文中人物表达感情的方式过于曲折、隐晦,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这让15岁左右的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为了凑成一个主题、一个板块,亦或比较符合编者的口味,也就被选上了。有的课文,课后练习设计形式单一,难度又较大,较抽象不具体,可操作性差,学生做起来较吃力。写作部分更是缺乏理论性和吸引力。语焉不详、蜻蜓点水式的写作知识简介,加上几道作文题,学生根本不能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
诚然,语文教材的编制,要有其科学性和严肃性,因为它是培养下一代语文素养的平台和载体,但它不一定非要扳起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它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它对青少年应该有亲和力,语文有味,面目可爱;从选材上讲,它可以选名著,选大家的作品,也可以选时下流行的网络作品,中学生自己的作品;它可以做得图文并茂,不一定仅以文字一贯到底;体裁可以是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是幽默小品、笑话故事、童话寓言、名人名言、灯谜字谜、珍奇对联、成语典故、影视剧本、网络小说、卡通漫画、连环画报等等;练习的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连线题、仿写题等;写作知识的介绍要深入浅出,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可操作性要强,多片断性练习,少整篇的作文,可以提供失败的习作做反面教材,多介绍名作家学习写作的小故事,或文坛掌故、名人佳话,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感觉写作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语文教材中还可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介绍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汉字的起源,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的特点,汉字的押韵、对仗、谐音,各种各样精妙的修辞方法等等。总之,语文教材要丰富多彩、姿态万千,像一座文艺的百花园,要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西方学者韦勒·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写道:“一切艺术,对于它的合适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甜美’的‘有用’的。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优越于使用者自己进行的幻想或思考的东西,他们在欣赏这样表现的过程中如释重负,得到了快感。”请注意,这位作者是把“甜美”放在“有用”之前的,即对艺术(文学)的娱乐性、可感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有快乐的感觉,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有用的知识。另外,语文教材的丰富多样性、娱乐性也是人性化的表现,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的先进理念。
孔子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艺术造就最高的人格境界,主张寓教于乐,对中国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或许是受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太深,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更多的是考虑了教材的教育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冷落了它的娱乐功能。初中生大都是十四至十六岁的孩子,他们感情外露、形象思维的成分居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有较大的娱乐、游戏的成分。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这一特点。这样,就可以由娱乐所产生的快乐演变为一种享受,积淀到人的心理层面,并逐渐培育成为一种心理要素,如同人对阳光、空气和水的需求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娱乐并不代表庸俗和媚俗,语文教材的娱乐性也要有一个度,离开了这个度,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应突出它的教育功能,但切不可忽视它的娱乐性。
(作者单位:扬州市汤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