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7期 ID: 146783

[ 倪燕 文选 ] [ 倪燕 文选 ]   

语文课中的“韵味”语词教学

◇ 倪燕

  一、 “韵味”语词教学的内涵及其作用
  
  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常使用“字字珠玑”来评价其文笔的优美。文笔优美达到极致便是“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文中任何一字的增、减、改都将比原文的表达效果要稍逊一筹。
  “韵味”语词属于文笔范畴,但是“韵味”语词不一定具有华丽的外表,可能看来还比较普通、朴实。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时,这样的语词往往具有比华丽的辞藻更大的艺术魅力,其中的深刻含意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因此,笔者称之为“韵味”语词。简言之,“韵味”语词,即文本中出现的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词。
  比如以下几个句子中,加点字均属于文中的“韵味”语词。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哲尔赛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鲁迅《故乡》)
  以下对这几个语词进行简要分析:
  1.“慨叹”,形容(人)对事物感慨而又叹息的心态,慨叹而惋惜。“慨叹”多用于表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态,但鲁迅先生将这个词用于对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的、并且散布悲观论调的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身上,则充满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效果。
  2.“诬蔑”,主要是玷污,歪曲事实、造谣诽谤,败坏他人名誉的意思。这里使用这个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他们乱下断语、“妖言惑众”的行为充满了愤慨之情!
  3.“渴望”和“梦想”通常表现一些无法实现、难以企及的目标和要求,哲尔赛岛的旅行只是非常普通、廉价的一次旅行,对于菲利普一家来说,却成为了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可能是由于本文的叙述者是小若瑟夫,对于他而言,去哲尔赛岛旅游确实是一件大事;也可以看作对于菲利普一家的讽刺,嘲笑他们的寒酸;或者还可能看到作者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同情,对于普通的小市民的生活愿望的同情。
  4.“分明”,这个词看起来写的是闰土吐字清晰,实际则是从听者“我”的角度写的,主要写出了“我”听到闰土称“我”为“老爷”时内心的感喟与震动。
  以上语词,属于文章中极为精彩的欣赏点,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常被这些语词吸引并在此“驻足”,咀嚼其中非同一般的滋味,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快感。而且,合理、到位的“韵味”语词的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在写作时字斟句酌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由此可见,对于“韵味”语词的研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必要一环。
  
  二、“韵味”语词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既然“韵味”语词是文本的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那么,教师应发现、发掘课文中的“韵味”语词,带领学生一起鉴赏、领略这些语词的“韵味”所在。然而,在很多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较少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语词的奥妙与玄机,没有品味作者写作的措辞巧妙,更遑论延展到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上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教学过程中对“韵味”语词的忽略,部分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偏重对文本主旨的讲解和研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段、归纳段意等流程引领学生得出文章的主旨是常见的情景。文本教学以带领学生理解文章中心为核心任务,而对全文中处处“闪光”的语词的分析常被忽略。课堂上仅有的一些语词分析,通常是教参中提供的。而教参也通常是对理解中心有关的语词才作讲解分析,并没有从语言鉴赏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鉴赏其他的“韵味”语词。
  强调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概括,仅仅是对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加以训练。忽略对语词的鉴赏,一方面使学生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大乐趣——品味文章的语词奥妙,另一方面也难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主旨教学往往会变得重复和程式化,这种教学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韵味”语词教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讲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其次,韵味语词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对文本语言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没有这样的鉴赏能力,很有可能会对文章的“韵味”语词视而不见,难以体会作者写作时措辞的匠心独运。对教参的过度依赖,让很多教师变成了教参的“复读机”,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缺乏本人对于文本的阅读体验,从而忽视了带领学生去感受和学习课文中多姿多彩的语言,更忽视了对于外表很不起眼的“韵味”语词的教学。
  
  三、还原法与比较法在“韵味”语词教学中的使用
  
  一方面“韵味”语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未必达到能够轻易理解这些语词的程度。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接受呢?
  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还原法和比较法。根据夏峥嵘的观点,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比较法则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再通过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
  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分明”、“慨叹”和“诬蔑”,笔者主要采用了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如果删去了“分明”一词,将“慨叹”改为“感叹”,以及将“诬蔑”改为“说谎”一词,将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而在对“渴望与梦想”一词进行读解时,我主要采用的则是还原法。在笔者本人阅读到这两处时所具有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还原“渴望与梦想”原本的使用语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这样的一个意义比较“重”的词去表达通常看来并不值得一提的“哲尔赛岛”旅行,其中所饱含的种种意蕴。
  为了更好地提高“韵味”语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发现这些“韵味”语词的能力。虽然教学参考书有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课文语言文字的细节性的鉴赏还是主要依赖于教师自己的细致阅读与悉心品味。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提高发掘“韵味”语词的自觉性。
  其次,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巧妙设计、精心讲解,基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设置问题或讲解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到教师所体验到的文本“韵味”语词的精妙之处。通过使用这两种方法,就可将教师丰富和成熟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丰富、充实、完善学生的阅读经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韵味”语词教学的自觉性,使“韵味”语词的教学成为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乐趣,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自由与精彩!
  
  参考资料:
  夏峥嵘《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10月。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语文课中的“韵味”语词教学